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王阳明心学感悟

王阳明心学感悟

2023-10-10 15:36 378浏览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因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称为阳明先生,一般称其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

王阳明心学感悟:

1、用“良知”格物,做事

王阳明告诉我们,即便是追求财富或功名,也要在良知的基础上去做,去践行,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用不道德的手段获得了财富,取得了名望,那也是个人所造就的社会繁荣的假象而已,是不可取的。

2、永远只盯着外物,人就会活得很累很困苦

王阳明通过一生的坎坷经历感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修心就是向内求,剔除内心不洁净之物,升华自我精神,净化自我灵魂。凡事向内求,就不会被外物所迷惑或诱惑。

3、人但得好善如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古人尤其是孔子很早就认识到,现实中的人们大都好色不好善,对待不好和罪恶的事物也不能做到嫉恶如仇,如果真正做到,那可以称作圣人了。现实中,很多人觉得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甚至有的以为圣人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异类。而王阳明说,只要我们每个人肯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做圣人,这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就看你是否愿意。

4、做人不能有私心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原话是——“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说的是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一个人若能克制自己,为自己泛滥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恶的东西自然就进不来。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日后大坝的决堤。

5、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存有得失之心

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是手忙脚乱、越忙越紧张,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甚至到最后身体也出现状况。如果用王的心学看,这都是因为有得失之心。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所以,各种问题就出现了。

6、做事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专一对待

王阳明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这个事情还没做好做完,就把重心和注意力转移到另外的事情上了。他把做事比作心痛,原话是——“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做事专一的重要性。

7、朋友相处,彼此谦让,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在交友方面,王阳明告诉我们,要交那种踏实、稳重和谦让的,如果交些那种互相攀比、行为粗俗肤浅的朋友,那早晚会损害到你。王阳明认为,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需要得到回报,这是人之常情。如果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还可以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8、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王阳明脸上掠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面对人生中的诸多艰难困苦,王阳明已经上升到了一种心灵上的自觉和淡定。他认为,艰难困苦的经历,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博大境界。寻常人面对失败,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才能做到泰然处之。

心学的简介:

1、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的过程,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不过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展开的贡献。

2、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就是说,我们总是通过心来认识外界万事万物的。因此所谓的心即理,其实就是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一种价值观不被自己的本心所认同,那也不是理,所以,心即理其实就是人内心深处的本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

王阳明主要成就:

1、功绩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2、思想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王阳明个人作品:

1、文学著作

著有《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采薪二首》《陈九川录》《瘗旅文》《教条示龙场诸生》《次韵胡少参见过》《次韵胡少参见过》等作品。

2、书法

王守仁在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王守仁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上一篇:王阳明格物致知四句真言 下一篇:孔子的人物介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