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四大名相
北宋是我国古代一个以文治而著称的王朝,该王朝虽然始终都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是却产生了任何朝代都无法匹敌的文人雅士。说到宋一代的文人,可能只有唐可以与其相比较。但是,唐人注重的是诗文,而宋一代,则是各方面蓬勃发展的时期。
北宋四大名相:
1、赵普
北宋建立后四年,赵普就升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并独相十年。在此期间,赵普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重大措施。太宗朝他又打压赵廷美与兵部尚书卢多逊 ,并主导策划秦王赵廷美谋反案。
赵普为人刚毅果断、思虑周密、见解精辟,以富于奇计及见解闻名。因此碰到很不容易下判断或需要敏感性思考的问题时,宋太祖和宋太宗都喜欢找他参谋,他可谓是赵匡胤兄弟二人的首席智囊。
2、王安石
王安石的思想完全本于忠君爱民,以当时的环境而言,他的变法也是绝对合理、绝对必需的。无论成败,他都是一个有眼光、有理想、有操守的伟大政治人物。王安石去世后,获谥“文”,世称王文公。
范仲淹,仁宗朝宰相,为相期间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新政受挫后,范仲淹自请出京,历任四地知州,他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
范仲淹非常重视人才的发掘及培养,他大力排斥无能的资深官僚派,以解决日益严重的政治问题。曾有人向他抱怨,根本没有能做事的好人才,范仲淹便对他说:“天下人才多得很,只是你不知道罢了。如果一开始便存有‘无人’这种偏见,即使非常优异的人才站在面前,你一样看不到的。”
3、寇准
寇准最大的功绩就是逼迫真宗御驾亲征抵御契丹二十万大军南侵。在危急时刻,不但力劝真宗打消了迁都的念头,还亲自牵马护卫真宗,使怯战的真宗坚定了信心。而且在与契丹的和谈中,态度坚决,使原本百万的赔偿降低到了三十万。最终促使宋辽达成澶渊之盟,保北宋边境百年和平。
在积弱的北宋,朝中大臣大多缺乏面对危难的魄力,再加上怯战的皇帝,如果没有寇准这种硬汉,的确很难应付外敌的威胁。
但寇准缺点同样明显,那就是只会做事不会做人,比如生活非常奢侈,而且不畏人言。在被人委婉劝诫之时,不知收敛;寇准性格强悍,不留余地。作战期间他不顾同僚甚至真宗的面子,完全采取“蓝波式”强硬作风,也因此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反而刻意疏远寇准。不久后更是罢黜其宰相之职。
4、司马光
宋神宗死后,新皇登基。司马光登上了政治舞台。很快他废除新法,与太皇太后一起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重新恢复旧法。在政治观点上是王安石的死敌。
在经学上,司马光推崇儒学文化,尊崇佛老,对儒家经义做了许多开创性的阐释,把儒家学说秉承为正统学说发扬光大。后来朱熹将其与同时的周敦颐、邵雍等人合称为北宋“道学六先生”。可见在经学文化领域做出来很大贡献。
北宋的简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也导致宋朝与辽朝、西夏、金朝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朝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北宋的疆域:
1、宋朝与辽朝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与西夏的作战方面,宋神宗力图开拓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宋哲宗时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崇宁三年(1104年)宋廷置陇右都护府收复河湟,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重金向金国赎回幽云七州,宋朝也在与大理交界处设立了黎、叙、泸、黔、邕等州。
2、北宋规定州郡长官不能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且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
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是安抚使有时用武人。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摄,属于临时指派的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这样,地方长官的权力分散,任期又短,武力削弱,无法与朝廷对抗。
北宋的政治:
1、中央制度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经过这番改革,而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
2、文人治国
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无论寒门士子,还是农桑人家,学而优者,均可以出入庙堂。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长官,地位居于武官之上。军队是军无常帅,帅无常军。
由于宋代皇帝都能较好地执行太祖训,大臣和文官也敢于发表意见,使皇权得到一定的束缚,大臣参与决策与执行政策的权力比前朝都大。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这种开明的政治气氛,造成知识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创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这种比较开明的政治为他朝罕有,也为宋朝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选官制度
在科举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试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最终的考核。这样一来,北宋王朝的官僚阶级队伍得到了壮大,从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巩固了政权。北宋建国后,就逐渐采取许多措施,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
4、司法
五代时期谈不到有司法制度,藩镇跋扈,任意杀伐滥刑,视人命如草芥,刑部形同虚设。宋朝除在各路由提点刑狱掌司法,严格法制以外,还规定:凡死刑必须申报中央复审核准。司法制度有所恢复,大权基本收归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