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热量的主要来源
地球的热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形成地球时的原始热,另一种是放射性热。在45亿年前之后,就在原始星云形成太阳之后,强烈的太阳风将太阳星周围的星云吹散,阻止它们坠落。剩余的星云绕太阳旋转,它们相互碰撞形成一个微行星。微平面相互碰撞,并合并成较大的原行星。在碰撞过程中,动能转化为热量,因此原始行星将变得越来越热。
地球上热量的主要来源
1、在地球形成过程中,地球遭受了很多碰撞,因此原始地球非常热。原始地球的表面似乎处于熔融状态,没有固体岩石表面和液态水。
2、在重力作用下,较高含量的重元素铁和镍沉入地球的中心,形成非常致密的核心,从而导致热量快速损失。但是,随着温度降低,熔融的地幔逐渐固化,地心的热损失率逐渐降低。据估计,目前地球中心的热流约为10万亿瓦。
3、另一方面,地幔和地壳也含有许多放射性元素,例如铀238,铀235,th 232和钾40,它们在核衰变后释放热量和中微子。据估计,放射性热可能占地球内部热源的一半。
4、通常,从地球内部到地球表面的热通量约为45万亿瓦。维持地球内部的热量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地球具有足够的热量才能将核芯保持在液体中,并且地球中的核保持固体,因此可以通过发电机原理产生地球磁场。通过保护地球的磁场,太阳风不会剥夺大气层的生命,并且可以保护生命免受宇宙射线的伤害。
5、与地球相比,火星由于内部快速冷却而几乎消失了,而磁场仅消失了几亿年,这使最初可能是宜居的火星变得荒凉。如果您想将来将火星转变为宜居的星球,则需要找到一种向火星添加磁场以抵御太阳风的方法。
地球的热量带
所谓的热量带,其实是指地球表面热量带的粗略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南、北温带又可以分出亚热带、亚寒带等热量带,但北半球的亚寒带并不一定在北极圈以南,也可能在北极圈以北,亚热带也可能到北回归线以南,这都是一种粗略的划分。
全球热量带怎么划分
1、赤道带
在南北纬10°之间,占全球面积的17.36%,此带内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昼夜长度几乎相等。太阳辐射日变化大,年变化小。
2、热带
在纬度10°~25°之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积的12.45%。此带内的辐射特征与赤道带相似。
3、副热带
位于纬度25°~35°之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积的7.55%,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带。天文辐射的季节变化大于赤道带和热带。
4、温带
位于纬度35°~55°之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积的12.28%,全年天文辐射的季节变化最显著,有四季分明的特点。
5、副寒带
位于纬度55°~60°之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积的2.34%,是温带与寒带的过渡带,此带昼夜差别大,但无极昼和极夜现象。
6、寒带
位于纬度60°~75之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积的5.00%,此带一年中昼夜长度差别更大,在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全年天文辐射总量显著减小。
7、极地
纬度75°~90°之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积的1.70%,此带昼夜差别最大,在极点半年为昼,半年为夜。天文辐射日变化最小,年变化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