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的故事梗概
《棋王》是当代作家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其处女作,1984年发表于《上海文学》。小说发表后,王蒙撰文高度赞赏了这篇小说,指出这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对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潜力的一种礼赞”。
棋王的故事梗概:
1、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主人公“我”申请下乡成功,在上火车坐下的时候遇到一个棋呆子王一生,在众人皆因离别而伤感的时候棋呆子却邀请“我”下象棋,“我”无聊事故而与其下棋。
2、棋没下多久“我”便放弃认为此时下棋不合时宜,王一生则没有办法只得软下身子去。在旅途中的王一生不是下棋就是求着“我”讲故事,而“我”和他就在这之中熟识。下车之后两人被分在不同的农场。在不久之后,王一生过来寻找对手,“我”介绍了队里的高手脚卵给他。
3、脚卵和王一生厮杀了半夜却没有赢王一生一盘棋,因此对王一生产生了敬佩之情。他劝王一生参加运动会去会会县里的高手,王一生欣然同意。可是等王一生去报名的时候,却因为经常请假四处斗棋而被知青领导取消了参赛资格。
4、脚卵通过关系让王一生可以参赛,王一生却不想欠别人人情拒绝了,运动会结束之后,王一生邀请前三名与之比赛。众人相与凑热闹,最后九个人同时对战王一生,王一生经过一番苦斗之后胜了其中八位。第九位棋手希望王一生给他老人家一个面子和棋,不要使他颜面尽失,王一生无奈同意了。棋局结束之后众人搀扶着王一生回到了休息的地方。
棋王的创作背景:
在80年代前期和中期,文学界革新新力量积聚的旨在离开“十七年文学”的话题范围和写作模式的“革新”力量,开始得到释放,创作、理论批评的创新出现“高潮”。在这种大环境下,阿城在朋友、同事的鼓励下将自己在酒桌上叙述的故事写了下来,这个在朋友催促下完成的小说一经发表便在文坛引起轰动。
棋王的人物介绍:
1、王一生——外号“棋呆子”,一个象棋天才,为棋痴狂。“吃”和“棋”是他一生中不多的追求,然而这两样追求却不过分,“吃”只求吃饱,“棋”只为解忧。
2、“我”——故事叙述者,在下乡的火车上结识“棋呆子”王一生,与王一生有着相似的悲苦家庭境遇。爱好读书。
3、脚卵——富家子弟,真名倪斌,说话文绉绉的,但人品不错。因为脚长,故而大家以土话称为“卵”。棋艺不错,但下棋只为玩玩。
4、画家——王一生在县城里认识的朋友,慷慨乐助。
5、书记——脚卵父亲的朋友。
棋王的作品鉴赏:
1、主题思想
《棋王》的叙述中,平实里的玄奥颇为得体,大有道家之遗风。阿城觉得,在一个几乎无路可走的时代,人倘还能因技艺而进入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愉悦层面,则精神庶几不得荒芜,自由救赎的地方。这是道家与禅林中的古风,悠然与乱世之中。
讲究造势,讲究弱而化之、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学的精义。众口相传,王一生的棋是道家的棋,不无道理。棋道如此,王一生形象的岸然道风就不缺少根据了。王一生被号为“棋呆子”,成天心游神驰于棋盘上的咫尺方寸之间,不谙世事,不近流俗。
无论是浩劫中派仗冲突的烽火、大串联的狂热,还是上山下乡前的离情别意、蹉跎岁月里的内伤外侮,都似乎未曾搅动他内心的平静。他自有他的世界—“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汉界”的厮杀里。
这样,他心里舒服”,可以忘掉世间那恼人的权利和路线的纷争,忘掉这种纷争造成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围扰。他心如止水,万物自鉴,空心寥廓,复返宁谧。
在那个“一句顶一万句”的迷狂时代里,这种不迎不持、无动于衷的呆痴,这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消极,这种在“大而无当”中遨游的超脱,正是对动乱现实的一种清醒认识和明智,不愿随波逐流、合污鼓噪的一种变相抗争。
2、叙事艺术
《棋王》中,阿城巧妙地选择了第一人称叙事情境,即“我”是故事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也是整个故事的“目击者”或“聚焦点”,但“我”的视野可以更灵活、宽广,可以谈论故事中各种各样的人物,能够与主人公直接流。“我”和主人公王一生由萍水相逢到成为亲密朋友,由陌生到熟悉,王一生的言行举止、人生态度都是通过”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展现出来的。
“我”看不到王一生的内心活动,只能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带领读者逐步走进王一生的内心世界。我与王一生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也是一种常态人物与异态人物的对照关系。
“我”是一个凡人,有着平常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父母在动乱中被打死,孤身一人,为了生计到农村插队,在火车站看到千万人话别的场面,”我”的内心是凄凉的,这是凡人之情。
王一生的妹妹赶来送他,王一生却躲在车厢里下棋,在王一生看来,“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没必要哭哭啼啼的,这是异人之情。《庄子》中有:“庄子妻死,惠施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王一生颇有庄子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