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2023-10-15 12:59 375浏览

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有别称“踏青节”、“祭祖节”、“行青节”、“寒食节”。是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自古以来,清明节就是重要的节假日,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节的来历

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清明节最早可追溯于上古时期,与春祭结合在一起。古人认为在清明那一天,生气旺盛,万物复苏、春和景明,正是举办春祭的最好时机,所谓春祭,就是在春天祭祀先祖。之所以选择春天,是因为除了要表达对祖先的哀思外,还要祈求祖先在新年伊始开春季节,保佑子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虽然在上古时期就有了清明节的雏形,但那时候人们并没有把清明当成一个固定的节日,进行春祭的日期也没有具体到某一天。直到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立寒食节,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每年清明节日期才算固定下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自晋文公设立寒食节和清明节后,后世直到唐朝,人们都以寒食节为重,清明节只是附带。寒食节最开始只是禁烟火,吃冷食,但随着历史发展,寒食节也被赋予了‘祭祀’的内涵,因此寒食和清明有了重合叠加之处。

等到了唐朝,寒食和清明就被连在了一起。唐朝多个皇帝都曾专门下达过寒食和清明连在一起过的旨意,比如唐玄宗‘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还有唐代宗‘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随着唐朝皇室的推广,清明节渐渐拥有与寒食节一样的地位,唐朝文人墨客也开始围绕着清明节创造,‘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清明佳作。

晓来天气浓淡,微雨轻洒。近清明,风絮巷陌,烟草池塘,尽堪图画。

到了宋朝,寒食节和清明节基本上就融合在了一起,多以‘清明’为名,‘寒食’两字渐渐退出历史。宋朝的清明节早就成了全国性、全民性活动,人民在祭奠先祖之后,往往会踏青游玩,《东京梦华录》曾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可见当时清明节盛况。

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基本已经定型,所以明清时期承接旧制,没有太大变化。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清朝清明节比之前代多了‘清明放断鹞’的习俗。《清嘉录》:“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

新中国成立后,2007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至今,清明节改成三天假期。

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也有着踏青游玩、亲近自然的放松意义。清明节把人文风俗和自然节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对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最好践行。

清明节的风俗

1、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2、踏青。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  

3、荡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很受儿童们的喜爱。  

4、蹴鞠。  

其实就是踢足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5、植树。  

清明时节,雨水丰沛,适合树苗生长,所以古人就喜欢在清明节植树,这个传统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植树节”。  

6、放风筝。  

古人认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这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7、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也有的人插柳来辟邪。  

8、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9、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0、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清明节的故事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诗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上一篇:青釉瓷器呈青色的原因 下一篇:池鱼思故渊的上一句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