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是谁写的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一般认为,《昭明文选》编成于梁武帝普通七年(526)至中大通三年(531)之间。
昭明文选是谁写的?
1、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梁宗室、文学家 ,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2、萧统于天监元年(502年)被册立为太子。他举止大方,在东宫以仁德而闻名,受朝野及百姓爱戴。后因“蜡鹅厌祷”一事 ,父子产生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萧统因病早逝,时年三十一岁。谥号昭明,葬安宁陵,史称“昭明太子”。天正元年(551年),其孙萧栋即位,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大定元年(555年),萧统第三子萧詧建立西梁,仍追尊他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3、萧统爱好文学和佛法,在太子位上广纳人才,勤于著述。当时东宫号称有书近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被认为是自晋、宋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他主持编撰的《文选》(史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昭明文选的创作背景:
1、玄学的政治地位依然很高,玄学馆、儒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刘宋时期先后成立,后来玄学作为一种学科,玄学之名也被正式提出。由此可见,玄学在南朝的地位并未消减,而且和儒学史学以及文学并立;从设立的时间看,宋初“四学”中,最早设立的是玄学馆、
2、从四馆的主管人员来看,从元嘉十三年,国子学成立后,其第一任祭酒就是玄学的首领何尚之,而继任的也是南朝著名的玄学兼文学家颜延之。而颜延之也说:“黜郑贵王,意在贵玄,事在败儒。”另外,在南朝许多文人既是玄学家又是文学家,这也为玄学的文学化提供了主观条件。
3、关于《文选》的编纂者问题,学界基本认为是昭明太子萧统及其当时的文坛领袖刘孝绰等一批文坛名流。他们的文风代表着南朝的文学主张、审美标准等等方面,而玄学的文学化又是南朝文人极力追求的一个方面,他们在收集整理作品是必然重点选择那些符合他们的文学主张以及《文选》的选文标准的作品
4、从《文选》所选其中的作家来看,它尽量避开玄言诗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南朝正努力摆脱玄言诗的弊端,同时这也为玄学向文学化转向提供了契机。
昭明文选的作品影响:
1、《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
2、《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书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陆倕卒于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而萧统卒于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所以《文选》的编成当在普通七年以后的几年间。全书收录作品514题。编排的标准是“凡次文字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序》)。
3、从分类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3大类,又分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小类。赋、诗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
4、《文选》的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文选序》)。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这几类即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
5、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可以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合乎“能文”的选录标准。这一标准的着重点显然不在思想内容而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但它为中国文学划定了范畴,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
昭明文选的作品评价:
1、隋、唐以来,学者文人对《文选》从各种角度作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今天还可以见到的专著即有90种左右,其他散见的有关考据、训沽、评论更难数计。研制《文选》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以致从唐初开始就有了“文选学”这一名称。
2、《昭明文选》作注释的是《昭明文选》问世六、七十年后的《文选音义》,这是隋代萧统的侄子萧该对《文选》语词作的音义解释。稍后,在隋、唐之际有曹宪,“文选学”的名称就见于《旧唐书·曹宪传》。
3、这两位学者的著作都题为《文选音义》,也都已亡佚。许淹、李善、公孙罗等都曾是曹宪的学生,他们都曾批注《文选》。现存最早的、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唐高宗显庆(656-661)年间李善的《文选注》。
4、李善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号称“书麓”。他注释《文选》,用力至勤,引书近1700种,前后数易其稿。高宗显庆三年(658),书成进呈.他的注释偏重于说明语源和典故,体例谨严,引证赅博,但对文义的疏通则比较忽略。
5、凡作品有旧注而又可取者,即取旧注入书,例如《二京赋》取薛综注,屈原的作品用王逸注等等。他自己对旧注的补正,则加“善曰”以志区别。李善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代表了当时的研究水平,而且在于他所引用的大量古籍已经亡佚,后世学者往往以它作为考证、辑佚的渊蔽。《新唐书·艺文志》载有他的另一部著作《文选辨惑》10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