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缇萦救父的故事简介

缇萦救父的故事简介

2023-12-06 12:31 2099浏览

“缇萦救父”讲述了西汉文帝时期,太仓公淳于意获罪,将被押往长安处肉刑;淳于意小女儿缇萦跟至长安,上书汉文帝为父陈情,最后不仅救了父亲,还促使肉刑被废除的故事。

缇萦救父的故事简介

齐国临淄有个读书人叫淳于意,曾做过齐国(齐王的封国)太仓令(负责仓库的小官,和县令地位相当)。但淳于意喜爱医学,不愿做官,后拜同郡的阳庆为师,学得一手精绝的医术,继承了扁鹊等古时名医的医术,能根据病象诊断人的生死,施治极为灵验。但他有一个毛病,一向自由散漫,喜欢周游天下;故而辞官行医。因为他能预断生死,觉得能治好的人才治,对于那些已病入膏育的人则不治,人们不理解就以为他是故意见死不救,因此他治好了许多人,也结了不少冤家。  

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有人上书说,淳于意在做太仓令时有贪污行为,按法当处以“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因为淳于意当过太仓令,要押往长安,经过朝廷审理后才能判决。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前,父女话别,五个女儿看着披枷戴锁的父亲哭哭啼啼,淳于意无端蒙冤,心中已十分窝囊,看到五个女儿只会哭,无人能为自己洗刷冤屈,更加烦恼。  

不禁感叹说:“生女不如生男,遇到急难,五个女儿一个也派不上用场。”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听到父亲的话,看着父亲失望的眼光和四个哭得泪人似的姐姐,心中豪气陡升,暗想:“女儿是人,男儿也是人,女儿就不能为父做事吗?”于是,决定随父西行,解救父亲。  

据悉缇萦到了长安,要见皇帝当然不容易,就写了一封信上奏文帝,说:“我叫缇萦,是齐太仓令淳于意的女儿。我父亲为官,清正廉洁,齐地百姓有口皆碑,现在犯法要处以肉刑,我作为女儿的,不仅替父伤心,也为那些受肉刑的人伤心。人死不能复生,手足被砍也不能再长出来,以后就是想重新做人,也没有办法了。我身为女子,愿被罚作官奴埠,替父亲顶罚,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文帝自继位以来即主张减省刑罚,如今又被缇萦的一片孝心所感动,也觉得缇萦所说确有道理,就立即传旨,赦免淳于意,要群臣制定代替肉刑的办法,废除肉刑。经过反复讨论,决定用服劳役代替葱刑,用答刑代替剿刑(割掉鼻子)和月刑(砍去双足)。改剔刑为答三百(打三百竹板),刑为答五百。  

缇萦不仅救了父亲,也替天下人做了一件好事,百姓更加自觉地遵纪守法,刑事案件逐年减少。据说,当时全国一年里的刑案不过四百件。当时人纷纷称赞缇萦的胆识与勇气,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班固还专门写了一首长诗称赞她,其中有两句说:“百男何馈馈,不如一缇萦。”意思是说一个缇萦远远胜过一百个平庸的男子,批评长期流行的重男轻女的偏见。

缇萦救父的故事出自哪里

缇萦救父的故事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迄今为止已经流传近二千年,在国人中间可谓家喻户晓。缇萦作为孝女的典范,被树立为历朝历代的女人们学习的榜样。

缇萦救父原文及翻译

原文

(汉)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邢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路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过自新。”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亦除肉刑法。

译文

文帝四年,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切断肢体的“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淳于意有5个女儿。他被押送长安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时,连个帮手也找不到。”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

那奏章上写着:“我叫淳于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给国家当差的时候,齐国的人都说他廉洁正直。现在他犯法获罪,按律当处以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没入官府作奴婢,用身体来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这样,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

上一篇: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故事简介 下一篇:鲤鱼跳龙门故事简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