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事迹简单概括
钱学森一生默默治学,但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所选择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最高使命。
钱学森事迹简单概括: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在上海市出生。不满三周岁时,因父亲钱均夫赴北京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于1914年跟随迁居北京。1917年9月开始,钱学森先后在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今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附属中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1929年9月至1934年7月,钱学森在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攻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并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随后,考取清华大学“庚款留美”航空机架专业公费生,还在空气动力学王士倬教授的指导下先后到杭州笕桥的中央飞机制造厂、南昌第二航空修理厂、南京第一航空修理厂、上海海军制造飞机处进行为期一年的实地考察和进修。
1935年9月至1936年夏,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并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10月至1939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完成《高速气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四篇博士论文,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钱学森成就:
应用力学:与导师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该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另外,还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1962年,在出版的专著《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物理力学: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人体科学:钱学森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
钱学森影响与评价:
2001年,江泽民号召“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学习”。同年12月21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其1980年10月14日发现的小行星3763命名为“钱学森星”。2007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时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曾在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的文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丰碑》中表示:“钱学森始终把祖国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把民族振兴作为最高追求,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褒奖,用炽热爱国情怀和崇高民族气节,谱写了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爱国诗篇,彰显了爱国知识分子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历史责任。”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钱学森是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的首倡者与新兴学科的奠基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进者,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