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登飞来峰》古诗原文

《登飞来峰》古诗原文

2023-08-18 17:32 331浏览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三十岁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的情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登飞来峰》古诗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古诗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作品赏析:

1、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3、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第三句“不畏”二字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是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5、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6、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

7、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登飞来峰》写于什么朝代?

1、北宋

2、宋仁宗皇祐二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3、这时他初涉宦海。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当是时,王安石在友人的鼓励下,登上了飞来峰宝塔,在宝塔的顶层,他领略到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蕴,一气呵成此诗。表达了他宽阔的情怀,可看作他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写于什么季节?

描写春天的景色 。《登飞来峰》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上一篇:有关品行的谚语 下一篇:汪曾祺经典语录名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