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023-08-22 10:59 472浏览

《汉书》作为一部史书,继承了《史记》的纪传体体例及大致框架,又首创断代史,改“书”曰“志”,省“世家”而入“传”,等等,以后列朝正史都基本沿袭了《汉书》的体裁,可见重要的史学价值。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主要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马续和班昭补作,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纪、传记述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7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西汉一代12世230年的史实,故称断代史。全书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和七十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原本一百卷,后人将篇帙较大内容划分为上下卷,成一百二十卷本。《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年间,历时三四十年完成。

《汉书》的撰写特色:

1、人物塑造

《汉书》擅于人物塑造,描写精炼生动,落脚精确而有分寸。例如《汉书·霍光日磾传》,以细腻又精准的笔法,刻画了两位西汉中期的重臣霍光、金日磾,使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形象呼之欲出。通过描写霍光走路连脚步都“不失尺寸”,表现其为人处事的沉静详审,端正谨慎。通过描写金日磾“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纳其女后宫,不肯”这三件事,充分展现为人之笃慎。

2、叙事结构

作为记事为主的史书,《汉书》对于事件之始末的记录有着自己的内在逻辑条理,并且重视对于关键节点的强调。例如,按照西汉旧制,常常以列侯为丞相。而公孙弘并无爵位,汉武帝破格将他擢升为相,之后封他为平津侯。《汉书·公孙弘传》完整记载了全过程,并在最后写明:“其后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明确表明了先封侯、后拜相开始于公孙弘,是打破旧制之举。同一类的关键性提示在《汉书》全文中还存在多处,这强化了叙事的力度,能够帮助后世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始末、汉代各种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更准确的把握。

3、材料安排

在各类历史材料的安排上,《汉书》也有其特定的范式,并在全文贯彻,显得十分谨严有条理。比如,对于列传中人物的传闻类记录,《史记》或置于首、或置于末、或穿插于中,位置不定。《汉书》则统一使用追叙、补叙的手法,将这些轶闻逸事在篇末统一补充交代,少有例外者。这样不仅格式规范,还使作品增加了起状,避免了平铺直叙。

4、语言锤炼

《汉书》在语言上具有雅俗并举的特点。《汉书》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汉文学风气的影响,在描写时倾向使用排偶、对仗,使用修饰性的典雅辞藻。但整体上,《汉书》风格仍是严谨端庄但并不晦涩艰深的,它既有骈文的对仗排比,也有散文的不拘一格,整散结合,并结合使用一些谚语、俗语材料,显得生动活泼。在写人、叙事时,班固常常通过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可以说,《汉书》雅俗共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汉书》的后世影响:

1、史料

《汉书》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在沿袭《史记》的基础上,《汉书》进行扩充与新增,几乎涵盖了西汉一朝的所有历史大事、重要人物、重要文章。十志的书写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是研究古代文化史的珍贵资料。其次,在传中,班固为史事补缺拾遗,例如运用新史料将《史记·大宛传》扩充为《西域传》,成为研究亚洲相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班固还会全文载入代表其观点与思想的政治、经济策论,如《董仲舒传》有传递天人感应思想的《天人三策》,《贾谊传》有论及文帝弊政的《治安策》,《晁错传》分析大汉与匈奴军备以及用兵策略的《言兵事书》。

2、目录学

《汉书》在目录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班固官拜兰台,得以接触大量皇家藏书,他在刘歆《七略》分类法的基础上,将先秦时代至西汉末年的典籍,总共分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形成《汉书·艺文志》,这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目录,同时也是第一部史志目录,对研究上古之学术极为重要。

3、文学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将《汉书》置于很高的文学位置:“每相聚辄读《前汉书》数叶,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上一篇:华罗庚的数学故事 下一篇:拐弯抹角是什么意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