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

2023-08-23 17:21 346浏览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名著,其中有许多名言名句对现世仍有极高的指导作用。读《论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端正为人处世的态度。

论语经典名句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比自己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人家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有那样的缺点。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一个人口口声声说自己立志求道,却以吃不好穿不好为耻,对于这种口是心非的人,就没必要和他说什么了。

3、小不忍,则乱大谋。

如果连一点小事都忍耐不了,那就一定做不成大事。

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在路边听闻到一点消息,也不加考证,就到处传播,这是有德之人所不取的。

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世的时候,尽量不要出远门,不要长期在外,以免让父母挂念、担心。如果有不得已的事情非要出去,那就事先把家里安顿好,并且告诉父母自己要去哪里,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把这些都交代清楚再走。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如果是通过违背道义的手段,取得财富和地位,那这样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如天上的浮云一般,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7、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总是看别人脸色,讨好巴结别人,这种人一般都没有什么仁德之心。

8、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大家都厌恶一个人,一定要仔细考察;大家都喜欢一个人,也一定要仔细考察,不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9、听其言而观其行。

观察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做什么,看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身行为端正,不用下命令,别人也会主动跟着去做。自己行为不端,即使强行发布命令,别人也不会听从。

11、近者悦,远者来。

如果能使附近的人都喜欢自己,那远处的人看到,自然会过来归附。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与人相处时,自己不喜欢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公正无私,胸怀坦荡;小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总是患得患失。

14、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安贫乐道,没有一点怨言,是很难做到的;荣华富贵,却没有傲慢之心,这倒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1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做人做事,应该各安本分,各守其责,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要操心自己分外的事情。

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果不到他非要弄明白不可的程度,就不要去开导他;如果不到他心里已经明白但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也不要去启发他。

17、德不孤,必有邻。

有德行的人,一定不会被孤立,总会有志同道合的人过来与他相伴。

1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和计划,眼前就一定会出现忧患的事情。

1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别人不了解自己,没有什么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都不了解自己。

2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君子即使和别人观点不一致,也可以和谐相处。小人虽然表面附和,却心口不一,勾心斗角。

《论语》的影响和意义:

1、《论语》的意义:

系统论述了人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孔子和儒学重视做人,认为崇高理想是从学习中获得并建立起来的,因此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念,这些优秀思想不会因历史的变迁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而且其优秀思想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

2、《论语》的价值: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3、《论语》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的基础,其儒家思想致广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论语》的作者究竟是谁?

在四书里面,大家最熟悉的非《论语》莫属了。那么《论语》究竟是由谁所作呢?在史上最被认同的一种观点就是,《论语》为曾子和有子的弟子所写,因为曾子和有子的地位在孔门弟子里面是比较特殊的。

孔门弟子里面最终得到孔子真传的就是曾子,而曾子最得意的弟子就是孔子的孙子-孔伋,也叫做子思。也就是说曾子把从孔子那里得到孔子的真传,又传给了孔子的孙子子思。而子思的门人又把子思的学问传给了孟子,所以曾子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有子是谁?有子即有若,是孔子门生中,被认为长得最像孔夫子的一位。所以大家在孔子去世后,曾一度用对孔夫子的礼节来侍奉有若。

《论语》这部经典里,主要记述了孔子是如何启迪学生,以及他与自己的学生、与那个时代人的对话。因此《论语》从汉朝初年就拥有很高的地位。

上一篇:和氏璧出自春秋时期的哪个国家 下一篇: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