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名人名言

 > 

垓下之战的成语典故

垓下之战的成语典故

2023-08-25 14:44 347浏览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3年12月—前202年1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垓下之战的成语典故?

战争起因:

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战争过程: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十二月(前202年初,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韩信率汉军向前推进,在不利的情况下开始向后后撤,而由两翼向前推进,楚军受挫,韩信率军向前推进大败楚军于垓下。

拓展:

垓下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60年。这场战役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次决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战役之一。垓下之战不仅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涵盖了许多典故。

首先,垓下之战中的“十步之内必有余悸”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经典名言。当时,秦国将领白起率军攻打赵国,赵王派出了名将廉颇和赵括防守。白起在战场上不断冲杀,赵军士气大受打击,最终赵军大败。此时,白起追赶赵军,赵王派出了骑兵阻拦。白起在十步之内射杀了赵国的骑兵,这一幕让赵国士兵留下了深深的恐惧,因此“十步之内必有余悸”成为了中国人民传颂的经典名言。

其次,垓下之战中的“围魏救赵”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典故。当时,赵国面临着秦国的强大压力,赵王派出使者向魏国求援。魏王想要借机攻打赵国,但是魏国的名将孙膑却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即在魏国境内制造一场假战,引开秦国的注意力,让赵国得以喘息。这一计策最终成功,赵国在“围魏救赵”的帮助下,成功抵挡了秦国的进攻。

最后,垓下之战中的“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典故。当时,赵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最终被秦军围攻而死。廉颇得知赵括已死,悲愤交加,最终选择了自刎。这一幕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道经典画面。

上一篇:登堂入室成语故事 下一篇:我劝天公重抖擞下一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