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这个成语来源于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我们不能人为的去破坏它,而且也改变不了的,一旦被人为破坏了它们的生长规律,就会导致无法改变的后果。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它们各自的发展、变化规律,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无法通过主观意志转移变动的,我们不能违背它、改变它、破坏它,只能顺应它、利用它、认识它。否则因为自己的无知,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揠苗助长的故事讲了什么?
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揠苗助长怎么造句?
1、不顾儿童身体需求,一味地让他们趴在桌上学习,节假日也不让他们休息,这是一种揠苗助长行为。
2、对学生的教育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
3、学习要循序渐近,急于求成,只能是揠苗助长,得不偿失。
4、一个好的园丁不会揠苗助长,而会耐心等待,因此我们必须有耐心。
5、学习须渐进有功,一味跳级求深,无异于揠苗助长。
6、你一下子给花施这么多肥,小心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孟子·公孙丑上》主要内容:
《孟子·公孙丑上》主要探讨了人性的本质、义利之辩以及君臣相处的道德准则。
一、人性的本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生而有恒善之心,因为心中有慈爱的情感和正义的意志,这是人类与众生不同的特质。同时,他也提出了“四端”与“八恶”等人性内在的善恶规范。
二、义利之辩。
孟子强调“仁者爱人”,认为人生而为仁,应该追求立己达人的境界,而非追求自我的利益,否则会败坏自己和社会的和谐。他通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喻,表达了义利的选择问题。
三、君臣相处的道德准则。
孟子提出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道德准则。这个准则强调,在君臣相处中,需要君明臣贤,相互尊敬,互相照顾。
四、天命观。
孟子认为,天下之事有天命,君王应该依照天命治国。同时,他也强调君王的仁政与百姓的忠诚对于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