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中秋佳节的诗词名句

中秋佳节的诗词名句

2023-08-31 10:58 249浏览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而关于中秋佳节也有很多诗词名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佳节的诗词名句

1、《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望月怀远》

唐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霜月》

唐代: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4、《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代: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5、《中秋》

唐代: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6、《阳关曲·中秋作》

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7、《中秋登楼望月》

宋代: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8、《中秋对月》

唐代: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9、《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0、《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叠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Mid-AutumnFestival)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节日,具体日期为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中国农历一年分为四个季,每一个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八月份正好是第三季度中间的一个月份,而十五日又恰好是八月的中间日期,因此得名中秋节,又名“仲秋”。作为中国汉文化历史、文明传承象征的载体,中国人民赋予了中秋节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文化精髓。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唐宋以后,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08年,中秋节被列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

作为一个民间传统节日,上千年以来,劳动人民给中秋节赋予了很多富有想象力、浪漫情怀和幸福寓意的名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比如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中秋节的活动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比如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表面上为祭月,实则借月托思,在中秋节这天,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祈盼丰收、幸福之情,正因如此,中秋节也才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节日习俗

作为中国四大节日之一,时至今日,中秋节的习俗活动可谓丰富多彩,主要有亲友团聚、赏月拜月吃月饼、庆祝丰收、互送礼品等等,而这些内容往往又在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方面存在差异。

吃月饼

唐宋之前,吃月饼并不是中秋不可缺少的活动,月饼也不是专门为中秋而制作的。月饼最早出现在南宋,《武林旧事》和《梦粱录》在讲到食品种类时都列出了“月饼”,但是那时候的月饼其实与中秋节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作为平时的一种蒸食在饮食市场出现。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最初月饼是作为一种祭品出现的,人们在中秋节这天制作月饼,祭祀仪式完成后再被人们吃掉,这个时候的月饼的主要价值是献给月神的礼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逐渐成为一种节日主要食品,人们会把一个月饼切成好多块,亲人们每人吃其中一份,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亲情和友情得到了一次确认和加强,这个时候月饼的象征意义是团圆。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在杨继国、何克俭主编的《宁夏民俗大观》一书对宁夏人过中秋有这样的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宁夏山川家家烙大月饼,直径约40厘米,厚10厘米。饼上涂香油,饼面绘云纹、嫦娥、玉兔等图案。书中还这样写道:“1949年前,家有孕妇者,把祭祀月亮的瓜随手切成牙,预测小孩的性别。瓜牙切成单数测为男孩,瓜牙切成双数测为女孩。”时至今日,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月饼的习俗,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拜月亮

拜月盛行于上古时期,拜月是对月神的礼敬或祷告,是在科学不发达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神化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在周代以后被皇家垄断,唐代开始逐渐由赏月之风代替,宋代中秋赏月习俗中偶尔会加入拜月事项,男女皆可,男求功名,女求美貌。因为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而不是月历,并非每次秋分之夜都有圆月,人们就根据月亮运行规律,将祭月活动由“秋分”调至阴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月圆之夜。随着时间的推移,拜月逐渐变成女人专利。并形成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拜月习俗在现代社会已经基本消失,只在极少部分地方的少部分人那里还有遗存。

团聚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家庭团圆在中秋节这一天体现的非常明显。自唐代时起,人们就把月圆与人间团圆联系起来,中秋节这天,哪怕相隔千里万里,人们都会赶回家去,与家人团聚,从中体会亲人欢聚一堂的天伦之乐和生活美满的幸福感。比如唐代诗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的:“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就从字面上将八月十五与“团圆”联系了起来,其他很多唐诗更是充分表达了一人在外乡,恨不能与亲友团圆的含义。这为后世中秋节转为团圆节打下了基础。苏东坡《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这一场景最好的写照。除了家人团聚,朋友之间也会有聚会赏月、交流诗文等习俗。

赠礼

亲戚朋友之间互相赠送月饼的习俗始于明代。这是一种美俗,主要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尊重等心愿和品德,同时也通过这种密切了人际关系。明代《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庆丰收

最初的庆丰收习俗主要是人们在八月中旬丰收季节,用丰收的瓜果粮食做供品而敬神,以感恩神灵的恩赐,祈祷来年有更好的收成。时至今日,这种庆丰收的意味已经很淡了,人们一般会在中秋节夜晚准备丰盛的饭菜来团聚,并准备很多新鲜瓜果让家里人吃个够,有的人家会自制代表各种寓意的月饼,比如兔子形状的、口袋形状的等等,并把当季成熟的各种时令果品、庄家果实拿出来,于月圆时,在家门前、院子里的树下、葡萄架下,摆放整齐祭献月亮,月出东山时,男女老幼再到屋外赏月、讲故事。既表达对丰收的庆祝,又祈求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再获丰收。

上一篇:茶花女的作者是谁 下一篇:爱的教育的作者是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