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花木成畦手自栽的上一句诗是什么

花木成畦手自栽的上一句诗是什么

2023-08-31 11:00 527浏览

此句出自《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花木成畦手自栽的上一句诗是什么

茅檐长扫净无苔

原文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稀疏,楝花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注释

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à):开门。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敛:收敛。垣(yuán):矮墙。

黄鸟:黄莺。午梦:午睡时的梦。

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赏析

这首诗由院内到院外,从近到远,层次分明地描绘出邻居家及其周围简朴幽美的环境,流露出对主人高洁品格的赞美,表达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境。

前两句“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写湖阴先生庭院之景。前句写庭院之净:邻居茅屋的庭院经常打扫,非常干净,连一点青苔的痕迹也没有。后句写庭院之美: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成畦(qí)”,既表明花木栽种之整齐,也暗示出花木的丰美。

后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写湖阴先生家周围的自然环境之美。前句写水:目光移向院外,只见有一条小河环绕着农田,好像在保护着绿油油的田地。一个“护”字、一个“绿”字,赋予绿水以流情,一幅绿水温柔多情、曲折多姿的画面跃然纸上。后句写山:两座青山好像推门直入,送来了满眼的翠绿。一个“排”字、一个“送”字,赋予青山以生命力,一个青山之翠色欲滴、山势若奔而来的景色如在眼前。

全诗处处有景、句句写人、字字含情,熔写景写人抒情于一炉,以精致的构思、拟人的手法、巧妙的笔意,达到了“其中有人,呼之欲出”的境界。

王安石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王荆公、临川先生、王文公。

宋真宗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三日(1021年12月18日),王安石出生在江西临江军的一个官宦家庭。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在担任十几年的地方官后,王安石收到三司度支判官的任命,前往朝廷供职,次年改任知制诰。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与宋神宗对谈,获宋神宗赏识。次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一年后正式拜相。王安石执政期间,实行变法革新的举措,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面对保守派的反对与宋神宗立场的转变,王安石两次罢相,后退居江宁。元佑元年(1086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后追赠太傅,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在文学上,王安石提出“文章合用世”“务为有补于世”等文学主张,提倡经世致用,有力反拨六朝、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文风,批判了宋初深陷形式主义的“西昆体”诗派,对宋代文风的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王安石的诗今存一千五百三十余首,文今存千余篇,词存二十余首。有《临川王先生文集》一百卷,今存明嘉靖间翻刻之南宋绍兴本;又有宋刊本《王文公文集》一百卷,其中文五十六卷,诗词四十四卷,代表作有《伤仲永》《感事》《登飞来峰》等。在哲学上,王安石受儒、道、佛三家影响,着有《易解》二十卷等多部着作,并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儒家学派,史称“荆公新学”。在政治上,他主持熙宁变法,推行“青苗法”诸项新法,在变法的同时,支持王韶在熙河地区进行开边活动。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认为若要在三代之后找出一个完美的人,唯有王安石担当得起。

上一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作者是谁 下一篇: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作者是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