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的主人公
“鞠躬尽瘁”这个成语在生活中很常见,常用来比喻不辞辛苦,奋斗终生的美好品质。那么,这个成语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鞠躬尽瘁的主人公
诸葛亮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鞠躬尽瘁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执掌了政权。不久,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史称魏文帝。
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正式登基,不久江东的孙权也正式登基。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
蜀汉皇帝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辅佐刘备,把蜀国治理得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
不久之后,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刘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刘阿斗”,他昏庸无能,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全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一贯主张联吴伐魏,这时他一面和东吴交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方边境,然后积蓄力量,积极准备北伐。
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感到力量积聚得差不多了,便决定出祁山北伐魏国。在出师前,他给后主刘禅上表,要听信忠言,任用贤臣,富国强兵。这道奏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出师表》。
可是,这次北伐并没有成功,诸葛亮兵败以后,只得退兵回蜀。
过了几年,诸葛亮决定再次北伐。当时,有一些臣子对诸葛亮北伐持反对态度。于是,诸葛亮再次上表给后主,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要来伐你。后主刘禅看了,同意诸葛亮北伐。
这第二道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后出师表》。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表示他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策,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伐吴失败后,刘备于永安举国托付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