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笑问客从何处来的上一句古诗是什么

笑问客从何处来的上一句古诗是什么

2023-09-04 17:56 458浏览

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客指贺知章,诗人自己。“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回乡偶书二首》,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笑问客从何处来的上一句古诗是什么

儿童相见不相识

全诗如下: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第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回乡偶书二首》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相关故事

在遥远的大唐,有一位耄耋老人,在外漂泊多年之后,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江南三月,莺飞草长。杨柳依依,春风拂面。望着微风中熟悉的山水田园、村落巷陌,这位老人倍感亲切温暖,深深为之陶醉。两行浑浊的泪水,从他沟壑密布的脸颊上,潸然而下。试问天下人,有谁不思乡。这位老人,与故乡离别的已经太久太久。

正凝望遐思间,几个玩耍的孩子从老人身边经过。见他如此忘情,他们不禁很有些好奇、又很有礼貌地问老人,“请问这位老大爷,您是来自何方的客人呀?”老人闻听此言,心中不由百感交集,波澜起伏,充满了物是人非、年华似水的沧桑感。

天真儿童不经意的这一问,触动了老者心底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从而催生了两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唐诗——《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两首小诗,成为了描写相思乡愁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第一首,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背井离乡那么久,故乡时刻在心中。不曾想,我本将心向故乡,奈何故乡视我为路人。一个看似轻描淡写、轻松活泼的少儿之“笑”,反衬出了作者的多少苦涩伤感!

那位耄耋老人,就是唐代着名诗人、曾为朝廷高官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是他告老还乡之后所作。看似平实淡然的诗句,却饱含着浓得化不开的乡思乡愁。虽已功成名就,但字里行间没有丝毫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荣耀。这才是真性情,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悠悠千古,此乃第一乡思名叹。虽已穿越千载,其情感冲击力没有丝毫衰减。

史载,贺知章回乡之后不久,便驾鹤仙逝了。根据这种情况分析,这两首不朽名作,极有可能就是贺知章临终前的绝笔。

上一篇:火烧连营的主人公是谁 下一篇:电路的三种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