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戒的主人公
“投笔从戎”是一个十分常见的成语,大致意思是扔掉笔,去从军。“投笔从戎”的典故也非常出名,你了解“投笔从戎”的故事吗?
投笔从戒的主人公
班超
【简介】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朝。永元十四年(102年),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不久后便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历史评价:
班昭: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
冯梦龙:必如班定远,方是满腹皆兵,浑身是胆。赵子龙(赵云)、姜伯约(姜维)不足道也。
投笔从戒的典故: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班超在少年时代,也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往往只读个大概。对于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赞赏。西汉武帝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边防作出很大贡献,班超立志要象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给我们的启示:
班超一介书生,投笔从戎,践行了自己的誓言,愿为辅弼济天下,体现了可贵的浩然正气与家国情怀。班超也成就了功业,封定远侯,如愿以偿。班超投笔从戎也成为历史的美谈,后人用”投笔从戎”来形容文人从军,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这个典故启示我们,一个人的理想决定了他的高度,一件事情,如果连自己都没有想要去取得成功,那这件事情怎么可能做成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鸿鹄翱翔于蓝天之上,尽情高飞,领略了美丽的风景。但是燕雀没有远大的理想,能够飞到树上就已经很知足了。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才会有攻坚克难的毅力和砥砺前行的动力,才不会安于“猪栏的理想”。
这个典故还启示我们,人生选对适合自己的路,才有可能施展自己最大的能力,最终达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