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一丘之貉的主人公是谁

一丘之貉的主人公是谁

2023-09-06 11:11 364浏览

如果你不理解“一丘之貉”这个词,可以了解一下这个成语背后的典故,结合故事本身来记忆成语,不仅能让记忆深刻,还有助于成语的灵活运用。

一丘之貉的主人公是谁

杨恽

杨恽(?—公元前54年)是西汉著名的士大夫,生母是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他才智出众,勇气惊人,轻财好义,名气在当时非常大。

杨恽是最早意识到外祖父司马迁遗著具有巨大价值的少数几人之一,为保存和传播《史记》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司马迁写完《史记》后,考虑到《史记》的内容有批判性,很有可能会被汉武帝焚毁,就做了一些保护措施。司马迁死后,他的家人把一部《史记》转移、藏匿到女儿司马英家中。杨恽自幼聪颖好学,母亲就把珍藏的《史记》拿出来给他读。翻阅没几页,杨恽就被书中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每读一遍都会热泪盈眶,扼腕叹息。杨恽被封为平通侯后,他看到当时的朝政清明,便想,外祖父尘封了20年巨著,该重见天日了,于是把《史记》献了出来,上书宣帝,获准公开发行。从此这部伟大的著作才见之于世。

这些事迹,在班固所著的《汉书》中都有记载。

然而,杨恽自负又常揭人隐私的性格,遭到了朝中不少人怨恨。由于太仆戴长乐检举他“以主上为戏(拿皇帝开玩笑),语近悖逆”后,汉宣帝就把杨恽打入监狱。狱后被免职降为庶人。

公元前54年,出现了日食。这种天文现象在古代是关乎性命的预兆,一旦出现,可能有两种人要丢掉性命,一是皇帝,二是大臣。皇帝不想死,只能让大臣死。汉宣帝正在思考该处死哪个大臣的时候,有一个叫拜成的小官前来告密说,日食警告的是杨恽,因为他罢官后非但不悔,反而骄奢淫逸,私自经商,又写文章怨恨皇帝。宣帝大怒,下令逮捕杨恽,并将其腰斩。

一丘之貉的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杨恽传》:若秦时担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之;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近义:

狐群狗党、一路货色、蛇鼠一窝、半斤八两、狼狈为奸、狐朋狗友、狐朋狗党

反义:

良师益友、意气相投、良师诤友

一丘之貉的成语典故:

汉朝汉宣帝时,有个很有名的人叫杨恽,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母亲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养,少年时在朝廷中的名气就很大,因为向汉宣帝举发大将霍光谋反,被封为平通侯。汉朝当时的社会贿赂风气很严重,有钱人用钱行贿,可以到处玩乐,没钱贿赂的人就要一年到头辛苦地工作。因此他大力革除了这些弊病,整顿了朝廷的不良风气,获得人们的称赞。他自认为功劳很高,有时目中无人,得罪了太仆戴长乐。

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的首领单于被人杀了,便说:这是不明是非的君王,忠心的臣子提议的治国策略不用,却听信小人的谗言,杀害忠良,结果性命不保,国家灭亡。秦朝如果不是因为这样,也许现在还存在,而不会被汉朝代替。

自古以来,各朝代的君王都是如此,喜欢听信小人的谗言,就像从同一个山丘里出产的貉,没有什么差别。这话传到长乐的耳里,他连忙向汉宣帝报告,宣帝听到杨恽把自己和历代君王比作一丘之貉感到非常震怒,再加上长乐又说了许多杨恽对宣帝不满的坏话,因此就下令革去杨恽的官职。

后来一丘之貉用来比喻那些臭气相投、不务正业的人。

如何用一丘之貉来造句?

1、在我看这群人都是一丘之貉,无一例外。

2、梁山泊好汉在官府来看,都是一丘之貉。

3、何须多费脣舌解释,摆明的,你们就是一丘之貉。

4、管他什么帮派,在我看来都是一丘之貉。

5、你不用再狡辩了,你和盗匪根本就是一丘之貉。

6、他俩一个马屁精,一个笑面虎,都是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和臭味相投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是,一丘之貉指的是都是坏人,臭味相同指的是狼狈为奸。

一丘之貉解释:丘乃土山;貉乃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臭味相投的意思是,有坏思想,坏作风的人在志趣、习惯等各方面都相同,彼此合得来。近义词是狼狈为奸。

上一篇:主人公与主人翁的区别 下一篇: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