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王射潮的神话故事
钱塘江潮乃是天下奇景,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观赏,而文人墨客们也纷纷为这一奇景吟诗作词。罗隐在观赏钱江潮后,曾在《钱塘江潮》中写下“怒潮汹汹势悠悠,罗刹江(钱塘江)边地欲浮”。苏轼更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佳句。
钱王射潮的神话故事?
【释义】
吴越王钱镠见潮水冲击,命令弓弩手张弓射潮,潮水因此后退。后遂用“钱王射潮、射潮、射涛、潮头弩、涛头弩”等指此事,或写勇武之举。
但凡美丽壮观的东西背后,总会有其凶猛可怕的一面,每逢钱江潮展现其天下奇景的时候,那么也就是杭州城附近百姓们痛苦遭受水患之时。眼看百姓受潮灾之苦,钱王决心整治江塘,以控制这汹涌不羁的钱江潮。
到唐朝末年,有个吴越王叫做钱镠的,勇猛无比,他平定了家乡的叛乱,创建了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国,即今天的杭州一带,人们都称他为钱王。
时人海塘多是泥土修筑,大潮来时很容易就会冲垮。钱王在实地考察之后就萌生了修筑石塘的想法,于是写了《筑塘疏》上奏梁廷,曰:“民为社稷之本,土为百物所生,圣人曰有土斯有财,塘不可不筑”。
开平四年(910)八月,钱王动用民夫二十余万筑塘修堤。堤塘的修筑首先从候潮站、通江门外开始,但开工初始,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开始施工时,钱塘江潮便开始频繁不断地冲击江岸,把正在施工之中的民工冲的七零八落、四处逃散,筑塘修堤工程被迫暂停。
于是钱王先去潮神伍子胥的祠堂祭拜,愿息忠愤之气,暂收汹涌之涛。之后广采山阴之竹,用鸿鹭之羽毛作箭羽,并饰以丹朱,用炼过钢火之铁作箭镞,制箭三千。亲率五百弓弩手,各持六支箭矢,面对汹涌而至的钱塘江潮放箭,潮来一次,箭发一支。三千支箭射向潮头,逼得那潮头不敢往岸边冲击过来。钱王又下令追射。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退到西陵(在今浙江萧山市西北十里西兴镇)。后苏轼就因此次射潮写下“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这等佳句。
钱塘江:
钱塘江,古称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罗刹江”,一般浙江富阳段称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称为钱塘江 。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 ,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两浙路的命名来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时的省名来源。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长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马金溪起算,河长522.22千米。自源头起,流经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积55058平方公里 ,经杭州湾注入东海。
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关于钱塘江的诗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杂曲歌辞·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催试官考较戏作》 宋·苏轼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忆钱塘江》 宋·李觏
好向钱塘江上望,相逢都是广寒人——《中秋月》 宋·白玉蟾
钱塘江上是侬家,五月初开菡萏花——《西陵行》 明·许妹氏
钱塘江里扁舟上,别后篱花几度黄——《九日怀聂之美》 宋·司马光
钱塘江上中秋后,风急潮声万马奔——《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宋·释南雅
恰似钱塘江上望,只无雨点海门山——《过金沙洋望小海》 宋·杨万里
长忆钱塘江上望,酒楼人散雨千丝——《句》 宋·钱昭度
钱塘江上船犹待,玉枕山前屋未成——《喜声伯谪还》 宋·区仕衡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