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头卧剥莲蓬前面一句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农村词,描绘了农村宁静安适的生活景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溪头卧剥莲蓬前面一句:
最喜小儿亡赖。
作品全诗: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作品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的政治主张,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所以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1、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男,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与苏轼合称“苏辛”。
2、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创制飞虎军。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3、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为知绍兴、镇江二府等职,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4、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其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的艺术特点:
1、雄心与婉丽并存
辛弃疾以豪放词为主,但没有流于质直浅率的问题。顾随在《稼轩词说》卷上描述辛弃疾词的风格时,用了“磊落”“雍容”“雄深雅健”等术语。辛弃疾的词往往情感复杂,在豪放的同时保持曲折含蕴之美,在温婉之词中又保留了雄心。
2、以文为词
以文为词,是辛弃疾词创作的艺术手法之一,也是辛词的重要的艺术待征之一。
辛弃疾在他被弹劾退居带湖后的词创作中,开始更多地使用“以文为词”的艺术手法。在他退居以后,其内心忧愤愈加强烈,退官的身份让他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情感,包括直接抒怀、反语戏谑、咏物托志等。而以文为词的手法最常用于自嘲或谐谑的作品中。
从内容和意义上来看主要有三点:第一,以文为词意味着题材和主题的扩大,第二,以文为词是以文章的章法和句法等作词,第三,以文为词是以文章中常见的议论入词。
3、兼用比兴
辛弃疾还在词中运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容量。《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满江红·暮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祝英台近·晚春》等许多作品,便都是即景抒怀和托志帷房的代表之作。其表层含义是写眼前之景、写香草美人但就中所深寓着的,却是他对恢复、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沉重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复杂曲折的身世之感。
4、善于用典
辛弃疾写词非常善于用典,极尽古今雅俗之事为其所用。辛弃疾常常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事典连续使用,看似堆叠,但能够根据实际情形驾驭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