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登岳阳楼陈与义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陈与义思想感情

2023-09-13 11:06 445浏览

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那篇《登岳阳楼》以外,南宋诗人陈与义也曾写过一首《登岳阳楼》。这是一组组诗,共有两首,下面将解读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陈与义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是南宋诗人陈与义所创作的组诗作品。《登岳阳楼》中的两首诗都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第二首写景和归途。

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这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

《登岳阳楼》原文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简译:

其一

岳阳楼伫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以西,天色近晚,夕阳缓缓下沉,没有风,楼阁上的酒旗一动不动。

岳阳楼所在的地方是三国时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我在湖光山色中徘徊,直到夕阳西下暮色四合。

跋涉万里,来到此地登高望远,回想三年的艰苦历程,一路颠沛流离,如今还是要独自凭栏远眺。

我已两鬓如霜,登楼凭吊古人,望着远处的树木,和波涛翻滚的洞庭湖水,心中涌起不尽的悲伤。

其二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赏析:

其一

大自然的各种景致,表现在诗人的作品中时,往往随着诗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同是春雨,杜甫和许多诗人感到“喜”,而陈与义却感到“惊”。前两联用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意,而不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所以,一场春雨过后,看不到杜甫“花重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落花无数”,和自己眼前的“雨湿高城”。听不到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而听到杜甫“恨别鸟惊心”。一个“孤”字,把为避兵乱的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传出,似乎有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砌成此恨无重数”的意境。而“蛛丝”又和辛弃疾“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非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陈与义写得更含蓄些。

其二

第一首写登楼,而第二首转写景和归途。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第二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对仗工整,别有韵味。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整首诗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样,是“忧”的,因为两首诗记述的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隐藏了,这首诗实际上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后世称之为“诗俊”,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豪放处尤近于苏轼。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

上一篇:草书代表人物 下一篇:形容少年意气风发的诗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