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水浒传中心思想

水浒传中心思想

2023-09-13 17:24 583浏览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章回小说,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塑造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的光辉形象。

水浒传中心思想?

《水浒传》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官逼民反。这部小说通过描写被大势力迫害的小人物聚集在一起,相互报团取暖,不得不为自己生活去反抗的故事,展现了人民崇尚自由、勇敢的品质和对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批判。同时,这也是一部正面反映和热情歌颂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历代农民起义也生动地诠释了这种精神。

《水浒传》背景

《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故事背景是明代城市市民文化的兴起,以及当时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宋江起义的发生背景是当时宋江领导的起义军在政治斗争中获胜,但其领导的社会阶层并不代表社会稳定,反而引发了社会的动荡。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宋江起义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不满和对统治者的抗议。

《水浒传》简介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编著的章回体长篇虚构小说。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书名叫做“水浒”呢?

一、字面含义

“水浒”一词的字面含义最为简单。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水边”的意思。何为“浒”,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浒,水厓也。“《尔雅·释丘》也说:”岸上浒“。

而在《诗经·王风》中,也有”在河之浒“的句子,说的也是水边。因此,从字面意思来看,”水浒传“的意思,就是”水边的故事“,也就是指水泊梁山。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水浒“之”水边“之义,并没有把”梁山“的含义包含在内。还要弄明白”水浒“的典故意义。

二、典故含义

我们要弄明白《水浒传》中“水浒”的含义,就要找到“水浒”的出处,明白它在原始文献中的含义。“水浒”一词,出自《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古人在写诗、作文、命名、交谈等等行为过程中,引用“诗书”(这里的“诗书”不是泛指,而是特指《诗经》和《尚书》,两部儒家经典),是一种最典雅的文化行为,所以我们会在古典文献中看到很多“书曰”“诗云”。

《緜》这一篇记载了周民族的祖先——古公亶父(dǎn fǔ周文王的祖父,后被尊称为太王。)——率领周人从豳迁往岐山周原,开国奠基的故事和周文王继承古公亶父的事业,维护周人美好的声望,赶走昆夷,建立起完整的国家制度,歌颂了周人的民族英雄,是一部周人的民族史诗。

周人早先所居的邠地,遭遇强悍游牧民族昆夷的侵扰,促使古公亶父举族迁移。《孟子·梁惠王下》记载狄人入侵,意在掠地,古公亶父事之以皮币、珠玉、犬马,均不得免,乃“去邠(bīn,同”豳“),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以其仁而“从之者如归市”。全诗以迁岐为中心展开铺排描绘,疏密有致。长长的迁徙过程浓缩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从《孟子》所载来看,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徙之时,是翻越梁山的,因此《緜》中“率西水浒”之义,隐含着“梁山”。这才是这部小说得名“水浒”的真正含义。

三、文化含义

此外,水浒所指的水边,在含义上也与“朝廷”相反,形成了“在野草莽”和“在朝为官”的对立。所指的就是,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的好汉英雄。

《水浒传》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贪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着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上绝路。

全忠仗义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侧、在干城心腹,而在水浒草野,最终又被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明白“水浒”与“朝廷”的相对含义,才能够更好地明白《水浒传》的悲剧。

一、水浒悲剧的几种解说

读《水浒》,大抵前七十回极为畅快。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刺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以至七星小聚义,智取生辰纲,大闹飞云浦,群雄闹江州等等,再现了一幕幕英雄传说。至梁山规模初具,队伍稳定,亦有三打祝家庄,再取曾头市,智斗大名府,赢童贯败高俅等英勇战绩。但七十回以后,风格急转直下,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征方腊后,梁山 108个好汉,或战死,或病故,或离去,或出家,仅余27个人,随后或被废为庶民,或遭迫害致死。至《水浒传》第一百回卢俊义、宋江被害,吴用、花荣自缢坟前,整个结局成了一场大悲剧。

提及梁山悲剧,大都认为始于招安,但在探讨梁山为何接受招安时,各种说法不一,归纳之有以下几点:

一是小农意识的狭隘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导致在斗争形势大好时因朝廷小施恩惠即接受招安;

二是儒家文化影响,梁山领导层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

三是封建礼教的束缚,皇权至上的思想烙印无法摆脱;

四是宋江思想的矛盾性;

五是忠义思想的局限性,不能把“忠于皇帝”的观念上升到“忠于广大民众”的高度。

纵观这些学说,大多从或然性角度诠释梁山悲剧,不能深入事情实质,倘若归结于梁山首领的个人因素,那么换一任首领是否会出现不同结局;倘若归结于梁山斗争纲领的失误,那么换一个斗争纲领是否会结局迥异……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应该有一种原因,使水泊梁山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惟有接受招安这惟一的、必然的选择,以至其悲剧收场也成了必然性结局。

二、水浒悲剧的实质

诚如前文叙述,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如果多从或然性角度分析,或许难以还原事情本质。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人民起义,其结局不外乎三种:一是被统治阶级镇压而失败;二是向统治阶级投降而失败;三是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新的封建王朝。以宋江为领袖的梁山好汉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下,为何放弃其他其他选择,接受招安,导致最终以悲剧收场,其原因、其实质应该归结于封建社会封建文化的束缚。

上一篇:古田会议的中心思想 下一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心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