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称之为什么之父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邓稼先称之为什么之父?
“邓稼先”称之为: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他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的生平:
1、早年与教育经历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邓以蛰希望他根植于中华大地,并且早早地秀实和成熟,成为造福民众的沧海之一粟,因此得名。因父亲与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因此邓稼先与杨振宁从小便结下了深厚友情,少年时经常一起弹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
邓稼先从5岁开始便跟着父亲在北平读小学,后进入北平崇德中学,并于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在1937年北平沦陷后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甚至将日本国旗扯碎,踩到脚下。1940年春夏之交,父亲担心邓稼先遭受迫害,于是安排他跟随年长10岁的大姐辗转数月抵达云南昆明。随后,邓稼先又被安排前往四川江津由四叔邓委宣担任校长的国立第九中学念完高中。
1941年夏,邓稼先从国立九中毕业,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邓稼先在昆明文正中学和培文中学各任教三个月。然后随西南联大迁回北京,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此时的邓稼先还积极参与着北方学生的民主运动。
1947年,邓稼先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次年秋,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其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且仅用了23个月就完成了题为《氘核的光致蜕变》的博士论文,于1950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此时的邓稼先年仅26岁,被称作“娃娃博士”。此外,邓稼先留学期间还积极参加中国进步留学生团体“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普渡大学分会的活动,密切关注着中国的情况。
2、归国投身国防建设
1950年8月,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到中国;同年10月,邓稼先进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邓稼先和一批刚出校门的青年人跟随钱三强、何泽慧、王淦昌等原子科学家进行开拓性的工作,先后单独或合作发表了《关于氢二核的光致蜕变》《β衰变的角关系》《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学术论文。
1952年,邓稼先晋升为副研究员,并担任原子核理论研究组的组长。195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协助钱三强学术秘书和吴有训副院长的工作。
1958年8月,邓稼先接受了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提出的“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的光荣任务,出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从此,邓稼先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消失”了,他的名字也不再出现于公开场合和公开出版物上。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开始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直接领导并参与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此后1979年升任院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担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此外,邓稼先还先后担任了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等职务,还是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