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成书于汉代,作者相传为神农氏。全书分三卷,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其中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
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1、《神农本草经》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传,《神农本草经》起源于神农氏,经过代代口耳相传,至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2、原书已佚失,现存版本为南朝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注和清朝孙星衍的《神农本草经考订辑复》。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无毒的称为上品,毒性小的称为中品,毒性剧烈的称为下品。
3、书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4、《神农本草经》被认为是中国现存较早的药物学重要文献,将药分为三品:无毒的称为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为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为下品为佐使。2015年8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神农本草经》的英法译本。 著名花鸟画家刘景曾先生在《神农本草经》中创作了许多新物种形象,对传统花鸟画的物种大为增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神农本草经》的创作背景:
1、《神农本草经》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其集结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2、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年),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年),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年)、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年)。
3、书中药味365种,当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品分类法”,以应“天地人”三才。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
4、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
5、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这是我国药物学最早分类法,为历代沿用。当中药物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所载药物药效绝大部分是正确的。
《神农本草经》的学术价值:
1、《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有序例(或序录)自成一卷,是全书的总论,归纳了13条药学理论。
2、《本经》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一大关键,《本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3、药物之间,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有的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便其难以发挥作用。
4、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常在炮制毒性药时或者在方中制约一种药的毒性时使用;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这些都是业医者或从事药物学研究的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甚至操纵着生死之关隘,不可轻忽一分半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