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圈的特点
高中的学生相信对这个知识点不是特别陌生,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提供帮助。
大气圈的特点
1、对流层
(1)空间位置: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
(2)特点:①它约占整个大气质量的3/4,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
②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该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大都发生在这一层。
④对流层厚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变化,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厚度一般为8~16千米,平均12千米左右。
(3)对流层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
(1)空间位置:位于对流层之上,其顶部距离地面大约50千米,厚度约40千米。
(2)特点:①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故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呈现出下冷上暖的特征。
②平流层中大气对流很弱,以水平运动为主。
③平流层中20~40千米的高度,有一个臭氧含量较高的臭氧层。
(3)和人类的关系:①臭氧层能够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伤害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②平流层中水汽、悬浮固体颗粒、杂质等极少,能见度高,气流稳定,并且很少有飞鸟出现,是航空的理想空域。
3、高层大气
(1)空间位置:在平流层之上。
(2)特点:①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②高层大气的气温先是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到达一定高度后,又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3)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主要成份
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形成原因
内部大量放射性元素的裂变和衰变所释放出的能量的积聚和迸发、陨星对地表的频繁撞击等,导致了地球火山的强烈活动,使地球温度升高到出现局部熔融,重元素沉入地心,轻物质浮升到地表,逐渐形成地壳(岩石圈)、地幔和地核等层次。与此同时,被禁锢在地球内部的气体不断迸发出来,形成原始大气圈,其主要成分为H2O、CO、CO2、CH4和N2等。当时不含有氧气,这是一个还原性大气圈。水气凝结后在低凹处汇聚成海洋(水圈),地表水呈酸性。上述过程历时约10亿~15亿年。显然,早期地表环境的显着特征是缺氧,也没有臭氧层,太阳辐射中的高能紫外线可直接射到地面上。
拓展资料:地壳
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构成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壳是内部圈层的最外层,由风化的土层和坚硬的岩石组成,所以地壳也可称为岩石圈。
地壳只占地球体积的0.5%。如果把地幔、地核比作蛋清和蛋黄,那地壳就像蛋壳。
地壳的厚度在地球各地是不同的。有的地方较厚,如我国青藏高原厚度可达60-80千米;有的地方较薄,如大西洋海盆厚度仅有5-6千米,太平洋海盆厚约8千米。海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仅占地球半径的1/200。
地壳虽然很薄,但它上下层的物质结构并不相同。地壳的上部主要由密宽较小、比重较轻的花岗岩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硅、铝元素,因此,这一层又称为“硅铝层”。地壳的下部主要由密度较大、比重较重的玄武岩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镁、铁、硅元素,所以这一层又称“硅镁层”。在大洋底部,由于地壳已经很薄,一般只有硅铝层而没有硅镁层。此外,在地壳的最上层,还有一些厚度不大的沉积岩、沉积变质岩和风化土,它们构成地壳的表皮。
地壳并不是静止不动和永久不变的。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沧海桑田的巨变时有发生。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火山爆发、地震等等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地壳还受到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影响和侵蚀,形成各种不同形态和特征的地壳表面。其中土壤与人类的活动关系最为密切。
在地壳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床资源。已探明的矿物就有2千多种,其中金、银、铜、铁、锡、钨、锰、铅、锌、汞、煤、石油等,都是人类物质文明不可缺少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