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简介
勾践姒姓,本名鸠浅(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音译为勾践,也作“句践”),《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作“菼执”。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前497年-前464年在位),越王允常之子。前497年,越王勾践即位。勾践在位时,忍辱负重,卒灭强吴,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被司马迁誉为“贤”。此外,他还留下了“卧薪尝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等典故。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简介
越王勾践兵败吴王夫差后,假装投降,在吴国饱受屈辱,每天尝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亡国之耻,终博得吴王信任,被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励精图治,终究越打败了吴国。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成语出处
西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北宋·《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
“力役未息,兵革方殷,朕所以尝胆卧薪(一说尝胆履冰),废食辍寝,虽居亿兆之上,不以九五为尊,渐冀承平,永安遐迩,内则禀太后之慈训,外则仗多士之忠勋。”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
“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尝胆”最早出自西汉时期司马迁编撰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但书中并无“卧薪”之说。“卧薪”和“尝胆”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一文,其内容虽与勾践之事毫不相干,但“卧薪尝胆”这一成语却自此被沿袭下来。到明朝末年,梁辰鱼写了一个传奇剧本《浣纱记》,大肆渲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清朝初年,吴乘权编简易通俗史书《纲鉴易知录》中写道:“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不久,又刊刻了明末作家冯梦龙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书中也多次提到勾践曾卧薪和尝胆。这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就愈传愈广。
成语寓意
卧薪尝胆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法,有时候身处逆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勇敢,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该成语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就被困难打倒,要学会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成语用法
1、成文用法
该成语的构词方式为联合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2、运用示例
宋·陈亮《与叶丞相》:“奈之何,其度日之悠悠也。前之悠悠已十年矣,而后之悠悠特未可知,孤圣天子坐薪尝胆之本意。”
元·脱脱《宋史·胡宏传》:“太上皇帝劫制于强敌,生往死归,此臣子痛心切骨,卧薪尝胆,宜思所以必报也。”
清·蒲松龄《自勉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