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公式考点

 > 

冀中的地道战的中心思想

冀中的地道战的中心思想

2023-10-08 17:06 1285浏览

《冀中的地道战》被收入小学五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讲述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在学习语文课文时,不仅要抓住字词,更要理解文章中体现出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冀中的地道战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描述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地道战”这种模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在反抗侵略者时表现出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冀中的地道战》全文: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呀,水攻呀,毒气攻呀,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冀中的地道战》课文解析:

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给予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脉络梳理: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地道战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介绍地道的结构特点和功用。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高度赞扬了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战所创造的奇迹。

词句赏析:

1、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对地道战的评价。下文从地道的数目、形状、特点和作用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

2、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这就是地道战。

这是一个过渡段,承接上文所说的大扫荡,引出下文对地道战的介绍。

3、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横的竖的直的弯的说明地道的形状多样,家家相连村村相通说明地道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4、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

写了地道中的大洞洞顶牢靠、小洞数量多、用途广、容量大、生活设备全。

5、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几句话分别讲了敌人进入死道和活道的不同情况,无论哪种情况,敌人都难以前进,充分体现了冀中人民的聪明才智。

6、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

这句话与第一自然段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相呼应,总结了上文,从侧面歌颂了冀中人民的智慧,肯定了地道战的历史功绩。

7、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结尾这句话,既概括了全文,又直接从两个方面赞扬了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还进一步指出了地道战的历史地位,突出了文章中心,对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冀中的地道战》的作者是谁?

周而复。

周而复,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1914年元月3日出生于江苏南京,自幼受庭训,入私塾,为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著名作家。2004年1月8日23时20分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0岁。周而复是中国最早将白求恩事迹介绍出来的,人们从他那里知道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和他的国际主义精神。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先后出版过多种外文译本,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在当时几至家喻户晓,周而复也因此成为无愧于时代的文坛巨擘。

上一篇:中国近代史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下一篇:暮江吟的中心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