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秋闱指的是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秋闱指的是

2023-10-10 14:14 389浏览

科举,从隋唐到清代的一种考试制度,朝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秋闱指的是?

“乡试”。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式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明清科举科举考试分为哪几个等级?

1、童试:也叫“童生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明代由提学官主持考试,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考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考试地点分别在县、府、州。院试三年内举行两次,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2、乡试:

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或京城举行的考试,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3、会试:

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

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皇宫殿廷举行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常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二甲、三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各个朝代的科举考试的科目:

1、隋朝:

隋朝是科举制度的开创者,它在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考试为主要手段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经义、时务策、杂文等。

隋朝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一次,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地点在京城大明宫。

2、唐朝:

唐朝是科举制度的发展者,它在隋朝的基础上,增加了科目和考试层次,完善了考试规则和程序。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唐朝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一次,由礼部主持,考试地点在京城贡院。唐朝科举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由礼部侍郎主持,复试由皇帝亲自策问。

3、宋朝:

宋朝是科举制度的完善者,它在唐朝的基础上,改革了科目和考试内容,规范了考试形式和录用标准。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两个主要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变法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宋朝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为每一年或二年),由礼部主持,考试地点在京城贡院或国子监。

宋朝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由各省分别举行,由皇帝委派的监察御史主持;会试在京城统一举行,由礼部尚书主持;殿试由皇帝亲自策问或委派大臣主持。

4、明清:

明清是科举制度的延续者,它在宋朝的基础上,沿用了科目和考试层次,固定了考试形式和录用名额。明清科举考试只有进士一种科目,考试内容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明清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清雍正时期改为每四年),由礼部主持,考试地点在京城贡院或国子监。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四个层次:县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县试由各县举行,由县官主持;乡试由各省分别举行,由皇帝委派的监察御史主持;会试在京城统一举行,由礼部尚书主持;殿试由皇帝亲自策问或委派大臣主持。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

科举制彻底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的特权制度,为封建国家选官用人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社会精英的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中小地主阶级、甚至平民阶层的子弟有机会进入治国行列,这就为国家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与以前的客卿制、察举制等比起来,科举制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

2、消极影响:

以儒家经典为基本科目明显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应举的士子们志为了功名利禄,穷毕生精力读经,研经,而非儒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制造技术和工艺,却被视为“旁门左道”和“雕虫小技”,从而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因循守旧、思想停滞不前的局面。

同时,落后刻板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模式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特别是明清以来以“八股文”取士,使中国的教育陷入了一种病态的畸形发展之中,士子们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状况愈演愈烈。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制终于走进历史,终结了它1300余年的生命。

上一篇:君问归期未有期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时间荏苒怎么念 是什么意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