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代表人物
黄梅戏又名黄梅调,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怀腔和皖剧为主要源头,一般认为,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黄梅采茶调,后经过“花鼓戏”“青阳调”“徽调”“京剧”等多种地方戏曲艺术的融合,于清朝中后期在安徽安庆地区逐渐成熟,并逐步发扬光大,成为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和中国知名剧种。
黄梅戏的代表人物:
1、严凤英:
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创造,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她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朴实圆润,演唱明快真挚,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并注重从人物感情出发,力求达到声情并茂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表演质朴细腻、塑造过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
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贞、《牛郎织女》中的织女,以及现代戏《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等。
2、潘璟琍:
潘璟琍的唱腔师承其父,运腔吐字均朴实无华,出色而又本色,富有浓郁的安庆地方乡土风味,观众听来亲切悦耳、韵味隽永。她的嗓音纯正、高亢,音域较宽,所以其唱腔常被同行和观众誉为有刚柔相济之美。这一特点在一些现代戏的演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加之她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使其演唱技巧得到较好的发挥。
3、王少舫:
少舫是生行的代表人物,其唱腔吸收了京剧的唱法,行腔吐字均有独到之处,韵味无穷,为后人争相摹唱。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白蛇传》、《天仙配》、《女驸马》、《韩宝英》、《无事生非》等。《陈州怨》的包拯属净行。
4、黄宗毅:
黄宗毅是安徽当涂人。孙怀仁是江苏泰州人,1952年她随父母去合肥落户。1956年,他俩同时考取安徽省艺术学校,攻读黄梅戏表演专业。1959年,他们又双双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工作。现在,夫妇俩都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黄梅戏的唱腔特点:
1、流畅优美。
黄梅戏作为安徽地区典型的戏曲种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安徽的语言特色,特别是对安庆方言的运用,形成了黄梅戏的独特唱腔。其唱腔特点大多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式,曲调常使用垛句,其中花腔的唱法更是让这些词句显得流畅优美,让人能够在愉悦的视觉环境中对戏曲中的人物情感产生共鸣,产生极大的观赏兴趣。
2、通俗易通。
黄梅戏来源于民歌和民间故事,是人们熟悉的曲调,尽管其搬上舞台后融入了一些舞台表演因素,但是仍然保留着通俗易懂的唱腔特点,特别是其所采用的语言大多是安庆方言,对于当地人来说,更是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黄梅戏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在其唱腔功能上,不但有可以大段吟唱的板腔体,还有民族风味十足的花腔小曲来抒发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根据不同的人物设置,黄梅戏的表演者要采取不同的腔调来进行演唱,或长或短,或慢活快,看似混乱但却具有一定的旋律性,朗朗上口。
黄梅戏通俗易懂的另一方面就在于其讲述的是人们所熟悉的故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坚实的生活基础,大多数黄梅戏曲采用的是民间传唱的小调,利用通俗的语句对故事人物和情感展开叙述,从而让观众易于接受。
3、节奏明快。
黄梅戏唱腔的最后一个特点是节奏明快、灵活多变。表演者根据所扮演人物的心情和经历变换着不同的节奏或唱腔,每一个变换之间都有与之配套的形态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节奏的主要作用就是人物的情感和唱腔音韵、调值的变化。虽然在听众看来,黄梅戏节奏大多是一样的,但对于黄梅戏表演者来说,唱腔的把握要和伴奏保持一定的协调性,根据戏曲的实际需要,保证上下语气之间转换自然、联系合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演员、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戏曲、不同的唱词,其节奏的变化都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大体呈现出节奏明快的特点。
中国戏曲五大剧种指的是哪五种?
1、京剧。
京剧,曾经又称平剧。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常见的伴奏乐器为胡琴和锣鼓等,被视为国粹。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清代乾隆年间,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在融合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之后,形成了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繁荣。
京剧的舞台艺术十分丰富,涉及到了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要求不以武猛取胜,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的代表作品有《空城计》、《霸王别姬》。
2、越剧。
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是“中国歌剧”,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流传于世界。越剧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中的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巨变。越剧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秀气。题材多以“才子佳人”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越剧的代表作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
3、豫剧。
豫剧,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在西方国家被称为是“东方咏叹调”。豫剧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因建国后河南简称为“豫”,故称“豫剧”。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唱法方言的存在,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出现了以封丘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也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也称“西府调”、“靠山簧”;还有以豫东南沙河流域为中心的“沙河调”,也称“本地调”。
豫剧的唱词吐字清晰,神态秀气,表演动作干净利落,武打动作勇猛刚健,让人看了精神振奋。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豫剧善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豫剧的代表作品有《三上轿》、《三拂袖》。
4、黄梅戏。
黄梅戏,旧时称黄梅调或采茶戏。黄梅戏发源于安徽,以采茶调为基础,一度被称为“皖剧”、“怀腔”。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韵味丰厚,以明快抒情见长,主要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戏。早期时候黄梅戏的伴奏乐器常为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要演奏乐器的伴奏体系。黄梅戏的舞台表现力极为丰富,表演质朴细致,极为真实活泼,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观众的喜爱。黄梅戏主要分布在安庆。
黄梅戏的代表作品有《天仙配》、《女驸马》。
5、评剧。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评剧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亲切的民间味道。
评剧的唱腔为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早期的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来逐渐发展为生、旦、丑三小戏,又受到梆子和京剧的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最终发展为行当齐全的大剧种,但仍然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评剧的代表作品有《花为媒》、《秦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