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博学而笃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博学而笃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023-10-26 16:51 1138浏览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美德境界。博学是指广博的学识和知识面,笃志是指坚定的信念和目标,切问是指深入思考和探究,近思仁则是指关心他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

博学而笃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道理:学习要有决心有毅力。坚定不移,永不放弃。有知识了,人的胸襟就宽大了便有了仁德。出自《论语·子张》。

出自:《论语·子张》中是子夏所说。

原文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张简介:

颛孙师(公元前503-前447年),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陈国人。《论语》中提及二十次。他为人雍容大度,才貌过人,交友广泛。他崇敬孔子,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多次向孔子问“政”、问“行”,孔子也反复对他加以指教,强调“忠”和“信”。颛孙师便把有关忠、信的教导写在衣带上,以示永远不忘。

他还说过:“如果守德而不弘大,信道而不求笃实,这样的人,怎能是有,又怎能算无呢?”后来还以有关忠信的言论教导自己的学生。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应该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他主张“尊贤容众”,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在生活上不拘小节,随和从俗,不注重衣冠的整洁美观,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孔子认为他过于心高气傲,而或流于一偏,对他的评语是“辟”(偏激)。因其性格狂放,不能守仁,故孔门弟子对他敬而远之。所以曾子说:“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他虽向孔子学干禄之道,但未尝从政。

孔子死后,颛孙师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韩非子·显学篇》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派,其中有子张之儒,列为“儒家八派”之首,《大戴礼记·千乘》即子张之儒的文献。

《论语》简介:

《论语》一书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关于《论语》的体例和名称,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篹,故谓之《论语》。”“论”字有“整理”、“撰次”等含义,“语”字谓“二人相与而说”,有“论难”“答述”等义(参见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四,《论语音义》)。就字面直译,“论语”就是经过整理、撰次的对话,也就是“对话集”。原始记录杂出众手,最后的编定约在春秋末战国初。

《论语》篇目该书有20篇492章,共15918个字,全书围绕“仁”、“礼”、“中庸”三个主题,进行了伦理道德范畴、社会政治范畴和认识论方法论范畴的论述,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论语》是上古文化的结晶,罢黜百家后,儒家思想上入朝堂,下入闾里,对汉民族的文化认同,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文化的轴心。

上一篇:题西林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下一篇:1492年中国是什么朝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