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形容自身形势的一种说法:“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也说作战时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在战死的境地,兵士才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
置之死地而后生?
【拼音】
zhi zhi sǐ di ér hòu sheng
【典故】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九地》
【解释】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军事或决策
【典故】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径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现实意义:
当我们处于一个没有退路的境况时,只能往前,不能往后,拼死斗争,才有可能胜出。如果什么都不做,听天由命,结果只会失败。
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任何人都会遇到困境。当一筹莫展的时候,怎么做才能够让自己“破茧而出”呢?
既然失败的几率都这么高,为什么不放手一搏呢?说不定我们自身的潜力,在这个时候就会得到空前的爆发和提升。
其实,这就是一种“困境思维”。
很多时候,成功与失败,最终取决于意志的较量。意志力强的人,能够坚持到底,与命运展开斗争。而意志力弱的人,只能任由命运去蹂躏自己。
有一个法则,叫“锅底法则”,说的就是人生就像一口大锅,当你走到锅底时,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走,都是向上的。
最困难的时刻,或许就是拐点的开始,让你用新的方式去面对人生。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就可能迎来转机。
知识延伸: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称为镇国之宝,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