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苏轼简介及生平事迹

苏轼简介及生平事迹

2023-10-31 14:55 727浏览

苏轼虽然出身于寒门家庭,但一生才华卓越,写下了许多经典诗句。他虽然写诗的水平很高,仕途上却并不顺畅,一生被贬三次,总是在颠沛流离。

苏轼简介及生平事迹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着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生平事迹:

苏轼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佑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

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苏轼得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的千古名言:

1、贤者之处世,皆以得时为至难。

出自宋·苏轼《贺吴副枢启》。贤者处世,都以抓住机遇为最难得。善于抓住机遇,才是贤者处世成功的关键。

2、智贵乎早决,勇贵乎必为。

出自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有智慧的人贵于早作决断,勇敢的人贵于知道应该做的事就一定去做。智者贵于有预见,并早作谋划;勇者贵于当做必做,决不优柔寡断。

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出自宋·苏轼《正月二十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大雁秋天南飞、春天北归,非常有规律,从不懈怠。自己也如大雁一样,每年春天到来时都要出郊寻春,但往事却如春梦一般了无痕迹(这是反话,实际是不能忘记)。

4、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出自宋·苏轼《道德》。至,最。道德的最高境界与标准就是“至诚”与“至仁”。

5、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出自宋·苏轼《与王庠书》。儒者,指读书人。读书人的毛病是多做空谈的文章,而很少有经世致用的实际才干。这是苏轼以读书人对读书人的了解而对一般读书人通病的指摘,可谓切中要害,值得读书人警醒。

6、苛礼而务至诚,黜虚名而求实效。

出自宋·苏轼《策略第五》。减少繁文缛礼的客套,追求内心的至诚。对人有礼不在外表而在内心。

上一篇:华罗庚的主要事迹简介 下一篇:康有为简介及生平事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