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范仲淹简介及生平事迹

范仲淹简介及生平事迹

2023-11-01 14:38 822浏览

范仲淹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的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在政治上刚正不阿,曾引领改革风潮。

范仲淹简介及生平事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良,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出身贫寒

范仲淹与河南的渊源颇深,范仲淹的先祖始居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后移家长安。范仲淹是苦孩子出身,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不得已带他改嫁。范仲淹早熟知学,在醴泉寺发愤读书,自强而俭朴。

范仲淹人穷志不短,自小有大志。有一次,他遇到一个占卦人,问道:“我以后能当宰相吗?”占卦人白眼一翻道:“小小年纪,你咋不上天呢?”范仲淹脸一红,再问:“那你看我以后能当医生吗?”这让占卦人一口气没上来,差点噎着。占卦人好奇问道:“你这两个志愿差距咋那么大哩?”范仲淹却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两者皆可救人啊。”占卦人无言以对。

23岁时,范仲淹孤身来到商丘应天书院求学。有一天,宋真宗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万人空巷,都争先恐后地想一睹皇帝“龙颜”,唯独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依然沉浸在读书中。有同学还特地来喊他:“快去看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岂能错过?”这个学生头也不抬,来了一句:“急啥咧?将来再见也不晚。”接着仍专心致志地学习,他就是范仲淹。

不平则鸣

范仲淹经晏殊推荐,荣升秘阁校理,实际属于皇帝的文学侍从。他发现刘太后掌握着朝中军政大事,并要宋仁宗与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祝寿。范仲淹认为,家礼和国礼,不能混为一谈,于是上奏直谏。这可把晏殊吓坏了,他指责范仲淹,你这不是连累我吗?范仲淹公私分明,陈言道:“我正是受了您的举荐,常怕自己未能尽职,有愧于您,没想到今天竟因为诤言而获罪于您!”晏殊无言以对,范仲淹被贬出京。

几年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师,出任右司谏,就是专职的言官,范仲淹所作所为堪比唐朝魏征。当时,江淮和京东遭遇了旱灾和蝗灾,范仲淹请求宋仁宗迅速派人去赈灾,宋仁宗没有答复,范仲淹心急如焚,质问宋仁宗:“宫廷中的人若是半日不吃饭,情形会如何呢?”宋仁宗幡然醒悟,就让范仲淹前去安抚灾民,范仲淹圆满完成了任务。

景佑二年(1035年),范仲淹权知开封府,就是包公包青天那个岗位,他干得不比包公差,凡违法乱纪者,他都严惩不贷,一时弊绝风清,奸猾敛迹。京城有谣谚说:“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无论顺逆,范仲淹初心不改。在他被贬至饶州时,妻子病死,自己又患上了肺疾,朋友梅尧臣于心不忍,写了一篇《灵乌赋》给他,劝范仲淹要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里闾”。范仲淹心中完全没有小我,只有为国为民的大我,他回了一篇《灵乌赋》给梅尧臣,斩钉截铁地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从秘阁校理起到庆历五年为止的17年间,他曾四次进京任职,又四次遭贬降职。但范仲淹的一腔热血从未冷却。

边关建功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建西夏国,对北宋的边关进行多次侵扰。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赶赴前线。经过深入视察,范仲淹发现宋军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下大力气去整顿,他建议以战略防御为主。他的同僚韩琦却不这样看,采取了冒进的战略,于好水川口遇伏被围,宋军大败,韩琦悔之不及。

范仲淹的战略防御,并非是单纯或消极的防守措施。他对军旅大刀阔斧地裁汰和改编,并调整了应变战术。最妙的是,有一次,范仲淹引大军出发,在快要深入西夏军防地时,他却突然下达命令,仅用十天,平地修建了那座着名的孤城——大顺城,像一个楔子镶在宋夏夹界间,构成了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相互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边境当时流传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此时的范仲淹,已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但他为了边关局势的安定,仍然长年奔波,不敢有丝毫懈怠。看着征雁南来北往,他深夜无眠,填下了数阕《渔家傲》,可惜的是,只保留下来这一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此词雄浑郁勃,气象不减唐人,且开了边塞词先河,为北宋豪放词一派做出了有益探索,苏轼、辛弃疾等都是他后来的粉丝了。

勇于革新

庆历三年(1043年),北宋朝廷决定实施改革,范仲淹总结多年来的执政经验,呈上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大举措,史称“庆历新政”。

然而,范仲淹的改革触动了部分人的利益,守旧派们反对连连,范仲淹又一次被贬出京。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回来。

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请知邓州,主持修建了位于邓州东南隅的“百花洲”以及“春风堂”和“蓝秀亭”等建筑,把过去达官贵人的休闲之地,逐步改造成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育人场所。正是在“百花洲”旁的“春风堂”内,他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忧乐思想近1000年来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疾病缠身,自觉大限将至,便向宋仁宗呈《遗表》,说的仍是国家兴衰,至于身后事,他只字未提。终于,他在调任途中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他曾迁葬母亲于洛阳伊川万安山,根据他的遗愿,伊川青山有幸安眠了这位圣贤人物,他永远守候在了母亲身边。

范仲淹最著名的十句话:

1、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出自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苍苍,深蓝色,此指遥远苍茫之貌。泱泱,水面广阔之貌。先生,此指东汉名士严光(字子陵)。风,道德风范。严子陵是东汉名士,曾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为游学的同窗。刘秀称帝后邀严子陵出来做官,严子陵坚拒不出,隐居于富春江上。此四句即是歌咏此事的。前两句写远山的遥远苍茫与江水的浩荡广阔之貌,意在以景语与后两句的直接议论互为表里,从而水到渠成地表达出对严子陵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的仰慕之情。

2、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旷,开阔。怡,愉悦。宠辱,荣辱。登上岳阳楼,洞庭湖周围美丽的山水景物尽收眼底,不禁使人心胸顿然开阔起来,神情也为之愉悦,一切人世间的荣辱都统统忘之九霄云外了。此言山水景物的怡情作用。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要现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忧愁,也要在天下人的快了之后再快乐。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出自北宋·范仲淹《渔家傲》。将军整夜都睡不着觉,头发已经花白,戍守边疆的的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这两句诗词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的激情与浓重的乡思构成了复杂而矛盾的心绪。

5、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出自范仲淹《江上渔者》。江山人来人往,只是喜爱着鲈鱼的鲜美。请您看那湖中的小扁舟,出现在那风波中。

6、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出自范仲淹《苏幕遮》。天空碧蓝,黄叶满地,秋色连接,水波映着翠绿的群山,蓝天与水连在一起。碧绿的青草不知晓人世间的情事,向远处伸展着,直到那斜阳之外的天际。

7、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出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苍苍,深青色。泱泱,深广的样子。风,作风,风度。先生的品德如同那青青的山峰和深广的江水,崇高伟大,影响久远。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兴高采烈,也不因为自己遭遇的不幸而垂头丧气。

9、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出自宋·范仲淹《御街行》。无由,没办法。诗句描写忧愁难消之苦。“愁肠已断”是夸张,强调忧愁的程度。“无由醉”也是强调忧愁之深重,借酒浇愁也无效。“酒未到,先成泪”,是夸张修辞手法,属于“超前夸张”。按正常逻辑,应该是先喝醉了酒,再真情流露而流泪。这里让泪先于酒,意在强调忧愁的深重。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庙堂,指朝廷。居庙堂,指在朝廷做官。则,就。其,他的。江湖,指民间。处江湖,指做平民百姓。在朝廷为官,身在权力的巅峰,就忧虑天下百姓的温饱;辞官为民,处于遥远的山林,就忧虑起国君的安危。此乃作者自道心曲之语,表现了一个有责任感的封建士大夫做官忧民、辞官忧君的思想痛苦及崇高的精神境界。故此,它一直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士大夫与读书人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心系国家、舍身报国。

上一篇:梁启超简介及生平事迹 下一篇:赵匡胤简介和历史事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