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孟德尔分离定律

孟德尔分离定律

2023-11-14 13:52 869浏览

孟德尔定律由格里哥·孟德尔在1865年发表并催生了遗传学诞生的著名定律。分离定律又称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开,随机分别进入一个配子中。该定律揭示了一个基因座上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

孟德尔分离定律

孟德尔定律,也称为“分离定律”,是指在一对隐性和显性基因的控制下,一个物种父系后代的纯合子会分离成为两个不同性状的F1代。例如,在对豌豆花的研究中,孟德尔发现当黄色花的豌豆植株与绿色花的豌豆植株进行杂交后,它们的F1代全部为黄色花的植株。这证明黄色花是显性基因,而绿色花则是隐性基因。然而,在F2代中,绿色花的植株又重新出现了。这表明两个基因的组合具有分离性,也就是说显性和隐性基因是以1比3的比例进行遗传的。这个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AA + aa → Aa + Aa(A代表黄色花的基因,a代表绿色花的基因,Aa代表F1代的个体)。

性状类

(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总称。

(2)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隐性性状:具有相同性状的两种纯种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的叫显性性状,F1未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5)性状分离比:①杂交实验中,F2中出现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3:1;②测交实验中,测交后代中出现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1:1。

遗传因子类

(1)隐性遗传因子:控制隐性的遗传因子。

(2)显性遗传因子:控制显性的遗传因子。

个体类

(1)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

(2)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

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对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发现为遗传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揭示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现方式。孟德尔的实验方法和统计分析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范例,强调了实验和数据的重要性。

此外,孟德尔的研究对农业和育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遗传规律为农作物的选育和改良提供了指导原则,帮助农业领域实现对植物性状的有目的选择。

育种和品种改良:孟德尔的实验揭示了遗传规律和基因的传递方式,为农作物的选育和品种改良提供了指导原则。通过对不同性状的豌豆植株进行杂交和选择,农业科学家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良农作物的性状,例如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抗病虫害能力等。

优质种子生产:孟德尔的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这对种子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不同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农业科学家可以选择和组合具有优质性状的基因,从而生产出优质的种子供农民使用。

这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种植材料。

抗病虫害育种:孟德尔的实验揭示了基因的遗传方式,对于抗病虫害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科学家可以通过对具有抗病虫害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将这些性状引入到耐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中。

这种选择性育种可以提高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知识拓展:

1、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是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的结果,孟德尔以高茎纯种豌豆和矮茎纯种豌豆作亲本,分别设计了纯合亲本杂交、F1的自交、F1的测交三组实验:

①在现象分析阶段完成的实验是纯合亲本杂交和 F1的自交。

②孟德尔在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设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会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③在检验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F2的测交。

2、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的假说;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DNA半保留复制的提出也是“假说一演绎法” 的正确运用。沃森和克里克在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后,又提出了遗传物质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设计了巧妙的实验,实验结果与根据假说一演绎推导的预期现象一致,证实了DNA的确是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

4、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中,F1和F2要表现特定的分离比,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相对性状为完全显性。

②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③所有后代都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且存活率相同。

④进行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上一篇:分离定律的实质 下一篇: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