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指
三公九卿不止存在于一个朝代,这种制度随着朝代的变换也有着不一样的变化,其中具体的官职变化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快来看看吧。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指
首先,对于汉朝之前的秦朝,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事务,太尉执掌兵马,而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百官。到了西汉初期,沿袭秦制,依然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为三公。不过,在西汉时期,太尉并不常设,实际存在的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对于皇帝来说,显然不放心将兵权交给某一个大臣手中。
到了汉武帝晚年,因为丞相权力过大,所以通过大司马大将军这一官职,以此来限制丞相的权力。由此,在汉武帝在位时期,三公实际上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或者大将军,也即用大司马取代了太尉这一官职。比如霍光、卫青等人都曾担任大司马大将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汉武帝之后,汉成帝即位后选择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将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提升到与丞相相等。由此,在汉成帝在位时,“三公”分别指大司马、大司空、丞相这三个官职。到了汉哀帝在位时,又改丞相为大司徒。那么,这一时期的“三公”,也就变成了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总体而言,在西汉中后期,“三公”虽然鼎足而立,但是,在权力上,还是要数掌握兵权的大司马最大。并且,对于这一时期的大司马,往往还兼任着大将军一职,并且可以参与到朝廷事务的处理中,所以在权力上远超丞相一职。到了东汉时期,汉光武刘秀这位皇帝在位时,依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不久之后,汉光武刘秀改大司马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称司徒,司空。由此,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王允、王朗等人只能称之为司徒,而不是大司徒。此外,东汉时期,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
最后,在东汉时期,太尉、司徒、司空成为“三公”,在这三公之中,依然以掌握兵权的太尉居首位。不过,到了东汉中后期,特别是汉和帝之后,大将军地位提升到三公之上。特别是东汉末年,三公已经是有名无实了。比如董卓自为相国,居三公之上。也即在这一历史阶段,往往是拥有兵马的将军位居三公之上,并且执掌了朝廷的大权。对于汉朝的“三公”,最终被曹操所中止。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背景下,曹操罢去三公复置丞相,也即以丞相这一官职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促使汉献帝刘协成为了傀儡。
三公官职的主要特点有
1、时代特点: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2、内部结构特点: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
3、丞相地位特点: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审议和行政大权,对皇权有较大威胁。
4、作用: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拓展资料:秦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主要在三个方面:
1、政治:(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2)在中央实行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制;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3)颁布《秦律》。
2、经济:(1)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2)统一度量衡;(3)统一货币,黄金为上币,铜质圆形方孔前为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严禁私人铸币;(4)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3、文化:(1)统一文字,标准字体为小篆,通令全国使用;出于书写方便的需要,出现了隶书;(2)焚书坑儒,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进行残酷镇压,文化遭到严重摧残,加强了思想控制;(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