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郡县制是商鞅提出的吗

郡县制是商鞅提出的吗

2023-11-24 16:42 543浏览

郡县制不是秦始皇独创,而是自秦商鞅变法以来,都极力推行的一种政治制度。但是郡县制具体是商鞅提出的吗,这需要从历史角度分析,确定郡县制的提出和实行过程。

郡县制是商鞅提出的吗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李斯提出实行郡县制,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商鞅变法,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设立郡县制。

郡县制的创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人类社会的演变、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不断由血缘化向社会化演进,不断由血缘纽带向社会关系转变。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整个社会都是以血缘为纽带。国家出现以后,血缘纽带逐渐退化,但还很大程度的保留,这时的血缘纽带退化为宗法制。宗法制与氏族、部落相比,范围缩合了很大。在国家层面上,宗法制体现为:贵族制、分封制、世袭制,等等。郡县制的创立,是在国家层面上,在国家治理上,进一步缩合宗法制,使庞大的宗法贵族仅保存下皇族,使国家治理不断社会化、文明化。这在国家治理的发展上具有最大意义。这是商鞅变法在国家治理方面对社会及后世的贡献。

由于宗法制极大的缩合,一方面使国家治理不断社会化、文明化,另一方面也使原有政治统治的宗法基础相应的不断弱化、缩减,同样也相应的要求政治统治的基础和方式发生改变,当时选择的是国家政治统治的进一步集权、专制。国家治理宗法制的退化,皇权的存留、突出,当时选择的是与郡县制和更进一步集权专制的三位一体。

社会进一步发展演变到近现代,是国家治理上作为宗法制最后一根残留的尾巴——皇权也最终蜕化,实现了国家治理的完全社会化、现代化。

商鞅简介

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战国卫国人(今河南省)。是卫国君主的庶孙,姬姓,公孙氏,名鞅,人称卫鞅或公孙鞅。后来在秦国因战功受封于商邑,号称“商君”,后人一般称他为商鞅。他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之学,曾经担任过魏国国相公叔痤的中庶子。公孙痤病重之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魏惠王没有任用他。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招贤令,商鞅西入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先后被任命为左庶长、大良造,在秦国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大获成功。公元前340年商鞅在河西之战中大破魏国收复河西之地,获封商於十五地。死后葬于合阳(今陕西省合阳县)县东四十里夏阳(今洽川)。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法治思想的开山人物之一,他在秦国的变法实践是中国古代史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他在《法经》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秦律》,在政治、经济以及家庭和社会组织方面在秦国进行了深入改革,力主“农战”,“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以法治国,使秦国迅速崛起,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死后,其思想继承者仍活跃在秦国的政治和思想领域,一般称为“商学派”。《汉书.艺文志》有《商君》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又有《公孙鞅》二十七篇,现已遗失。遗物有商鞅方升。

商鞅变法介绍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一场变法改革。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贯穿了秦孝公在位期间(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革图强,向天下广发招贤令。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离开魏国西入秦国,以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受到重用。公元前356年,商鞅主持第一次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推行“什伍”制,实行“什伍”连坐法;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推行军功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严刑峻法。公元前350年,商鞅建议将秦国的都城迁到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仿效中原各国都城规模建造宫殿,同时进行第二次变法,变法内容有:废除井田制,分授土地;普遍推行县制,在全国设四十一县;统一度量衡制,颁布标准度量衡器;整理军赋;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商鞅变法对秦国和后世都有影响,如让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实力增强、地位得到提升,加速了秦国封建化的进程,为秦统一天下和后世法律的制定奠定基础等,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度,重农抑商等政策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古今学者们对商鞅变法褒贬不一,如荀子、韩非、李斯等认为秦国强大得益于商鞅变法,而贾谊则认为变法破坏了礼法。

商鞅变法的结果

秦国国内经济得到发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战国策》就评价商鞅变法的成效是:“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治。”《史记》中称赞其为:“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秦国的军事实力增强:如公元前358年,秦军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军。公元前340年,秦国打败魏国,收复河西部分地区。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得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加强,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诸侯国,变法成功为后来秦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国的地位得到提升:秦国的国力、影响和地位也大幅上升。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公元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了盟约。公元前343年,周显王承认秦孝公为诸侯之霸主,次年,秦孝公派太子嬴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两次变法让“诸侯卑秦”“夷狄视之”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秦国取得了与中原地区老牌诸侯国相同的地位,为秦国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上一篇: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吗 下一篇:小王子1—27章内容概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