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词汇

 >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哪些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哪些

2023-11-28 20:00 1434浏览

作为我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作家,茅盾在小说创作领域为文学事业做出了勇敢的尝试和不朽的贡献。茅盾的小说创作,基本是在现实主义框架下进行的,值得我们现在多去读多去看,尤其是他的农村三部曲。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哪些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和《残冬》。

茅盾的这三篇小说,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正好反映出了那个年代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因此,这三篇小说也是姐妹篇,合起来称为“农村三部曲”。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主要内容

《春蚕》以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清明节后,老通宝一家一村为夺取春蚕丰收而费尽心力和财力。就当他们以为自己能有大丰收时,结果蚕厂关闭,蚕茧累积。他们的辛劳付出却让他们负债累累,心力交瘁。由此揭露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资本家以及地主高利贷者重重压榨农民的罪恶,百姓生活艰难。

《秋收》讲述了因春蚕负债后将注意力转向稻田的秋收,不料遇上干旱,田地干裂。老通宝一家以全村又不得不继续负债,租赁洋水车。待到大丰收之时米价狂跌,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残冬》讲述了老通宝的儿子多多头,认识到父辈辛勤劳动并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多多头带着陆福庆他们勇敢的打倒了虚伪保卫团“三甲联合队”,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时代的离乱,故土的腐朽,让农民从忍受走向了抗争。

茅盾的创作特征

1、茅盾的文学创作,从题材上,分为以“农村三部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以及以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都市文学。

2、茅盾的小说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意识,小说具有史诗性,从时间以及空间方面都具有较大的跨度。

3、纵观茅盾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其对于“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分为对于民族资本家形象的创造以及女性形象的创造。

4、结构上追求宏达而严谨的格局。

5、细节性,注重心理刻画。

作者介绍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拓展资料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辉煌时期,《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人生》等都是在那一时期走红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市场进入低谷,直到1998年前后进入最低谷。这一时期,基本上没有可以让观众印象深刻的纯农村题材影片。农村题材电视剧此时应运而生,其中最为出名的是韩氏兄弟的“农村三部曲”。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韩志君、韩志晨兄弟以他们的“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1989)、《辘轳·女人和井》(1991)、《古船·女人和网》(1993),在荧屏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风。枣花、茂源老汉、铜锁、小庚等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田野长大的韩志君有着强烈的乡村情结,辽阔的东北乡野,是韩志君艺术创作的根基,是他灵感与激情不竭的源泉。从他的作品中,观众与读者能感受到清纯的田园诗情。仲呈祥等著名评论家曾撰文指出:“《篱笆·女人和狗》等‘农村三部曲’,写的实际是当代农民的心史。”这点破了韩志君的创作初衷。

曾与张艺谋共同担任影片《一个和八个》摄影师的肖风,带着他的农村三部曲《喊过岭的故事》、《清水的故事》、《海的故事》来到沈阳百联影城进行宣传。这是他用近两年的时间在辽宁拍摄完成的新作。

肖风的农村三部曲,分别讲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的变迁和农民们在变迁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愁。三部新作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片中的演员全部为非职业演员。肖风高度评价这些演员很敬业,“演得更加生动。”

三部电影的商业性淡一点,但它们的艺术性却很强。《喊过岭的故事》比较幽默,喜剧色彩很动人;《清水的故事》主题较鲜明,从环保问题衍生到对农村、农民的关怀;《海的故事》讲的是聋哑人在封闭的世界里对情感的追求。

上一篇:加速度瞬心怎么找 下一篇:茅盾文学奖几年一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