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作者李密简介
高中课本一篇《陈情表》让大家知道了这位侍奉祖母的大孝子李密。李密,三国两晋时期的文学家。《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全文情感真挚,委婉畅达,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抒情文。
陈情表作者李密简介
《陈情表》的作者是李密(224—287年),注意,他并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隋朝末年瓦岗寨的李密,而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里的一个官员,后来蜀汉被魏国所灭,他也就做了魏国的降臣。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李密出生于三国蜀汉,死于西晋,身经汉、魏、晋三朝。他的父亲李光,曾任朱提(今云南昭通)太守,所以李密也算是出身书香门第。
李密幼年充满不幸,经历坎坷。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
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也以孝敬祖母而闻名。他在自己的《陈情表》里说,祖母一有病,他就痛哭流涕,白天夜里都不曾宽衣解带,一直在左右伺候。膳食、汤药一定要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年幼时体弱多病,但是很热爱学习,曾经师从当时的著名学者谯周,很为老师看重。他熟读经典,博览五经,尤其是精通《春秋左氏传》,还很有文学才华。
他早年曾任蜀国尚书郎、大将军主簿等职。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李密有一次出使吴国,东吴的国君孙权问蜀汉兵马多少,李密机智地回答道:“官用有余,人间自足。”这句话说得极为高明,既不涉及具体问题,又显示了高度的自信,让人叹为观止。后来孙权又和群臣一起讨论道义问题,他们那些人都说愿意做弟弟。李密说:“我愿意做兄长。”当被问到为什么时,李密说:“做哥哥的要有更多时间侍奉父母。”吴国君臣都认为他说得对。
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急于稳定人心,想着从蜀国收揽人才帮助自己。他听说了李密的大名,就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的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看到了邓艾等人的骄横跋扈,也预见到了他们未来的命运。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因为仰慕李密的大名,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官名,是辅政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也掌图籍的三品官。“洗”音同“先”)。并且是几次下诏,郡县也不断地催促。
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
祖母去世之后,李密已经没有借口辞官不就了,他履行了在《陈情表》里的承诺,出任官职。先后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权贵畏惧他的刚正,故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李密写《陈情表》的目的
《陈情表》是西晋文学家李密上奏给晋武帝的表文。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蜀汉灭亡后失去了仕途,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还不甚了解,出于历史的教训,盲目在新朝做官祸福难料,不可能没有后顾之忧。作为亡国之臣,李密深恐晋武帝怀疑自己怀念旧朝以矜名节,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引来杀身之祸。于是,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辞不赴命,并饱含血泪地向晋武帝呈上了这篇《陈情表》。《陈情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列为古代抒情散文三大杰作。
《陈情表》的主题思想
该文详细婉转地描述了作者对祖母的孝情和对当前朝廷的忠情,以侍奉祖母的理由暂不应召。整篇文章围绕“孝”和“忠”展开,从“孝”的角度来看,“躬亲抚养”是祖母对自己的关爱,“侍汤药,未曾废离”是自己对祖母的奉养,“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更是表现了李密与祖母之间的深厚感情。“忠”的方面,“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写为官的良好背景,以“圣朝”尊称当今朝廷,“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将自己卑微到尘土里,使得晋武帝感受到李密对于“圣朝”的忠心,文末“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则引用古义,极写自己的一片忠心。
通过复杂的悲情、亲情及忠情的抒发,加上客观事实的陈述,以及言辞间处处谦卑与逢迎的表达,还有文章情理交融的布局,最终成功说服晋武帝,实现暂缓征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