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初三语文《出师表》

初三语文《出师表》

2023-11-30 14:01 304浏览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必考题型,许多中考试题都涉及课内文言文的考查。而《出师表》更是考查的重点,写于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前。具体内容,一起来了解下吧!

初三语文《出师表》

前言

话说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夺取了汉朝的政权。一时间,群雄并起,天下纷乱。再到后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为了夺得天下,各路诸侯都不遗余力地广招人才,特别是以曹操、刘备为甚。

于是,刘备听庞统介绍南阳卧龙岗诸葛亮有别人不能及的军事才能,因此,刘备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顾诸葛亮居住的草庐中去骋请诸葛亮。经过三次访谈,两人对天下大事认识相同,在刘备的邀请下。诸葛亮同意下山与刘备共谋大事。

从此,诸葛亮成了刘备的军师。通过军师的一番谋略,刘备联吴抗曹,在赤壁大破曹军,写下了历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的战绩。基本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安十六年,刘备夺取了成都。建安二十四年,又夺取了汉中。

曹操废帝后,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并改年号为章武。章武三年,刘备病逝,诸葛亮受刘备托孤,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君临蜀汉,改国号为建兴。

刘禅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实际担任蜀汉政治军事领导权的是军师诸葛亮。

这时的诸葛亮对内精兵简政,励精图治;对外一方面与东吴孙权结盟;一方面在后主建兴三年225年统率大军南下,处理南边少数民族的矛盾,安定了后方。

建兴五(227)年,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当时驻军汉中,准备夺取魏国的凉州,也即是现今甘肃省的大部分地区,出发之前上奏刘禅,写下了《出师表》这篇奏章。

具体介绍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出兵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篇奏章。文章主要是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全文以四字句行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也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出师表》是诸葛亮为了劝勉刘禅,表达自己北定中原的决心和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为蜀汉兴复汉室的大业发出的呼声和宣言。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他对蜀汉的忠诚和为恢复汉室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他强调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兴复汉室的关键之一,同时他也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等措施,以确保蜀汉政治的稳定和军队的纪律。

此外诸葛亮还表达了他对先帝刘备的感激之情,称颂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他表示自己将竭尽全力,为完成心腹憩室的大义而奋斗,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总的来说《出师表》展现了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决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蜀汉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重点句子翻译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文: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能够兴盛昌隆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倾覆衰败的原因 。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先帝不介意我出身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感慨激动不已,从而答为先帝奔走效劳。

(3)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难的时候我接受了使命,从那时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4)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译文: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只恐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

(5)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译文: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祭告先帝的神灵。

(6)陛下亦宜自谋,以咨善道,察纳雅言。

译文:陛下自己也应该思虑谋划,去征询(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

问题归纳

1.诸葛亮为什么要从分析当前形势入手?

分析当前形势,指出不利方面:先帝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去世了,天下分成三国,益州疲弊,形势危急。这样说的目的是提醒后主要有危机感,鞭策刘禅发愤图强。虽然形势不容乐观,但也不要悲观,因为还有有利条件:宫廷臣子,尽心尽力;守边将士在浴血奋战。这是激励后主,要有信心,并为下文提建议作铺垫。

2.诸葛亮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是怎样提出的?

第一条建议是“开张圣听”( 广开言路)。这条建议是在分析了不利和有利的条件之后提出的,诸葛亮提醒后主要发扬先帝广开言路的优良传统,因为这是修明政治的先决条件。

3. 诸葛亮提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 他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第二条建议是严明赏罚。诸葛亮提出这条建议,是鉴于汉末王朝颠覆的教训:懦弱无能的皇帝容易亲近宫中近侍,受他们的牵制,与朝中执政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而后主宠信宦官,这一点诸葛亮不会没有觉察。

4.在本段中,作者两次提到“不宜”,其目的是什么?

在本段中两次提到“不宜”,是针对执法中可能存在标准不一和“偏私”这两种情况对后主提出告诫,强调要依法办事。

5.为什么要提到这是先帝特意选拔出来的 ?

强调他们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一方面是为了说明他们是值得信任的;另一方面也是劝诫刘禅要效法先帝知人善任,重用这些先帝选拔的人才。如果不提这点,不免有教训人之嫌,而又有失人臣之礼,效果就一定会大打折扣。

上一篇:过秦论第三段翻译 下一篇:出师表写给谁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