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简介

2023-11-30 15:14 924浏览

《我的叔叔于勒》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经典之作,入选过几代人的语文课本。今天我们就来和孩子一起回顾一下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并帮助孩子学习和理解其中的一些哲理吧。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简介

居伊·德·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纪后期法国知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50年8月,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狄埃卜城附近。1870年,莫泊桑来到巴黎在大学中进修法律,同年普法战争爆发,莫泊桑应招入伍。1871年战争结束回到巴黎,1878年拜福楼拜为师。由于长期创作过度劳累,莫泊桑罹患精神错乱和偏头痛,后被送入巴黎一家疯人院,最终于1893年7月6日逝世,终年43岁。

莫泊桑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数量最大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也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莫泊桑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与俄国文学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美国小说家欧·亨利并列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代表作品包括:《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两个朋友》,《项链》,《遗嘱》,《漂亮朋友》等。

我的叔叔于勒内容简介

“我”住在哈弗尔,家里生活拮据,但是星期天“我们”一家人会穿戴整齐去海边散步,期待能遇上暴富而归的叔叔于勒。叔叔年轻时不仅败光了他遗产中的那一份财产,还借了“我”父亲的钱,因此,“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很讨厌于勒,之后于勒被送往美洲做生意。于勒去美洲的第二年后来“我们”收到了他的信件,信件中说他发了点小财,想要报答哥哥的恩情。家里人对叔叔的态度顿时就变了,期待着叔叔能带着巨额的财产回家,缓解“我们”家中窘迫情况,第二年“我们”再次收到了叔叔的信件。但之后的十年,叔叔没再来信,但是“我们”对叔叔会衣锦还乡这个信息深信不疑,时刻将叔叔的信件拿出来阅读。直到后来二姐在婚事在看了叔叔的信件后定了下来,我们一家决定去哲尔赛岛游玩。

在“我们”去哲尔赛岛的途中,船上有卖牡蛎的商贩,姐姐们很羡慕这种“时髦”的吃牡蛎的方法,于是母亲吩咐给姐姐买两个尝尝,但是父亲发现卖牡蛎的小商贩酷似于勒,小商贩穷困潦倒,跟原本应该在做生意的于勒不符合。父亲害怕了,最终和船上的船长确认了这个商贩就是于勒。父亲和母亲的脸色都变了,在母亲口中,于勒又成为了那个流氓。因为害怕被认出来,也害怕二姐的婚事落空,母亲叫“我”去付了买牡蛎的钱,“我”给于勒多付了几个铜板的小费,还遭到了母亲的责骂。“我们”从哲尔赛岛游玩回来,因为害怕在此遇上于勒,于是改乘圣马洛船回家。之后,“我们”再也没见到于勒,也没听说他的消息了。

课文主题

这篇小说通过展示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的特点,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作者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艺术特色

小说的情节上显得相对独特,这是一个故事中的故事,但却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形象来构述文章,展开情节的,而全家人到泽西岛的旅行成了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文章的高潮,因为在这里所有的故事将出现重大的转机。因为所谓的富翁于勒此时只是个行乞的人。就像评论家所说的,这是个发人深省的文章的结尾,展现了完全的冷漠的人际关系。当然文章的细节描写也让文章生色不少,就像文章中提到的父亲面对妻子的责备的神态:他总是张开了手摸一下额头,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并且总是一句话也不回答。

而在另一个方面,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以“我”的视角作为文章发展过程的见证者,更是将文章的讽刺力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就像评论家所说的:忠实地描写精神的丑恶,比一切攻击他的话要有力得多。于是文章就因此展现了不同的人生世相,由菲利普的容易紧张和爱慕虚荣的架子,甚至是菲利普太太两难的矛盾性格:一方面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的勤俭,另一方面是奢望富裕的虚荣。

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韵性格特点。如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里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觉察出这个秘密。这里一系列行动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随着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的发展。

上一篇:我的叔叔于勒概括 下一篇:关于电场的所有物理公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