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为什么叫水浒传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流传极广,但有人会问,水浒传全文没有出现过一个水浒这个词,又为什么叫水浒传呢?下面有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
水浒传为什么叫水浒传
一、明万历年间《水浒传》袁无涯刻本凡例观点。认为宋江等人栖身水泊,是仿效姜太公在渭水之滨垂钓伺机辅佐文王一样,等待招安为朝廷效力。
二、金圣叹观点。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的序文中,认为宋江等人是贼子、凶物,并引用《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理据,直斥梁山一众不在王化之内,只是一堆被丢弃在水边的垃圾。金圣叹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其反对《水浒传》对宋江等人招安的故事情节,于是对百回本进行了修改,把全书终止于梁山泊英雄聚义,而将招安及以后情节统统删掉,只余七十回,史称金圣叹腰斩《水浒传》。
三、方言谐音所致。源起于山东东平府民间传说,当地有座睡虎关,后人说书唱戏的时候以讹传讹,将“睡虎”说成了水浒。
四、虚无说。认为只是泛指宋江一伙在梁山水泊所发生的事情,没有什么特指的意思。
五、认为典出《诗经》,隐喻奠基创业。“用典”是古代文人弄文之惯用修辞,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水浒”一词源出《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古公亶父是周王族十三世祖,后追封为太王。这两句诗直译过来就是:太王古公亶父,一早赶马出行。向西沿着水边走,来到岐山山脚下。
水浒传主要内容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巅峰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最终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小说以高俅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正是他们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不得不挺而走险,奋起反抗。同时,小说还对田虎、王庆、方腊等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军作了一定的侧面描写,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时代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水浒传作者简介
施耐庵(约1296年一约1370年),江苏兴化(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人,祖籍苏州,原名施彦端、施耳,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中国四大小说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施耐庵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曾为钱塘县史,后与当权者不合,辞官回乡。施耐庵的出生地白驹镇,也是张士诚的故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驹场一带,跟随张士诚起兵抗元。后对张士诚渐生不满,离开张士诚麾下。施耐庵曾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后寓居江阴祝塘镇教书度日。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施耐庵为躲避明朝政府的征召,避归老家白驹,在偏解的一座古庵旁置田地房产,隐居不出,专心创作。施耐庵不仅在此完成了《水浒传》,还指导学生罗贯中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洪武三年(1370年),隐居淮安的施耐庵罹患重病,终年75岁。
施耐庵的代表作为《水浒传》,讲述的是北宋年间,上至皇帝和蔡京、高俅一类的奸臣,下至大小官吏昏庸无能、横行霸道,致使民不聊生,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绿林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对抗朝廷,最后在封建思想的指引下接受招安,导致起义失败的全过程。施耐庵在其作品中展现出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他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主主义思想,更进一步把“替天行道”“官逼民反”作为《水浒》贯串始终的指导思想,将梁山事业视为正义的。
施耐庵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描摹力,既继承了说书人善群众口语讲述故事的优良传统,又改变了早期话本语言简省、平实、质朴、少文的状况,实现了说书体语言的规范化和艺术化。他的《水浒传》是第一部白话写成的古典长篇小说,为“古代说书体小说语言艺术高峰”。施耐庵的创作影响了以后各种样式的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