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简介及概要
荀子是孔子、孟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全部思想理论,留存于一套名为《荀子》的书籍中。《荀子》一书中有很多有道理的话,值得我们去发现与学习。
《荀子》简介及概要:
《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后学所著。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书》或《孙卿子》。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荀子亲手所著,有二十余篇,占大多数;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的言行,有几篇;还有几篇是荀子及其弟子所引用的先秦儒学的材料,甚至有荀子弟子的作品。前两类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荀子》一书的主体。
《荀子》中的经典句子:
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
要想端心正念,提高道德修养,没有比“诚”字更重要的了。如果真能达到“诚”的要求,那就达到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了。
2、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如果不知道儿子的为人怎么样,那就看看他所结交的朋友如何。如果不知道一个国君是否贤明,那就看看他左右的大臣,也就清楚了。
3、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言行一致,说好话、做好事,以身作则,那是国家之宝。嘴巴说好话,行动上做坏事,那是扰乱国家的妖孽。
4、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我们普通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只看到细枝末节的东西,而看不到整个大局。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盲人摸象”,每个人看到的都只是一部分。
5、生死俱善,人道毕矣。
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如果能把这两件事做好,那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也就很完善了。
6、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
鸟被逼急了,就会用嘴啄人;野兽到了困境之时,就会用爪子抓人;人到穷困潦倒的时候,往往就会设计欺骗别人。
7、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有时候,得到财富容易,但得到一句真心的话、一句对自己有益的话,却很难。在这种时候,赠送给别人一句有益的言语,比那些金石珠玉都显得珍贵。
8、利少而义多,为之。
凡是利益少,但道义却多的事情,一定要多多去做。反之,利益多却违背道义的事情,一件也不要去做。这就是君子对利和义的取舍态度,甚至在关键时候,宁可舍弃生命,也要维护道义。
9、身劳而心安,为之。
有些事情,虽然做起来比较辛苦,比较劳累,但是让人感觉踏实,让人感觉心安理得,那就坚持去做。
10、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真正有本领的人,在于不去做那些不应该做、也不能去做的事情。真正有智慧的人,在于不去考虑那些不应该考虑、也无法改变的事情。
荀子简介:
荀子处于“七雄争霸”,国家四分五裂的战乱之年;他恪守“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不随波逐流的信念,渴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荀子周游列国,传播富国之道,极力寻求一个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政治舞台。
公元前284年,青年荀子抛家舍业去燕国游说,由于燕国新贵族与老贵族激烈的争权夺利,朝臣勾心斗角。荀子愤然离去。
公元前284年,荀子到齐国,在稷下讲学执教,曾三次岀任首席士大夫的学宫“祭酒”,号称“最为老师”。后因齐国战败而失陷,荀子返回赵国。尽管赵王把他奉为上卿,终因朝廷昏暗,民不聊生,他又转回齐囯。齐国的皇亲国戚把持朝政,结成裙带关系的腐败网,鱼肉百姓,搞得怨声载道,荀子的向往落空。
公元前265年,荀子应聘入秦国,与秦昭王谈论国事,逗留了一段时间。
公元前259年,荀子回赵国,与孝成王谈论兵法战略。赵王只顾维护自己的“家天下”,野心勃勃,穷兵黩武,不顾及国计民生。荀子从政的道德底线是:宁可为有道明君牵马坠蹬,不为顽愚贪婪的庸君提灵长智。因此,他谢绝其挽留,脱离赵国。
公元前255年,荀子到楚国。虽然孝烈王是个平庸之君,但相国春申君黄歇治政有所建树,被誉为“战囯四公子”。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是时,以老峄县为中心的枣庄地区隶属楚国兰陵所辖的地盘,其版图与现在枣庄市的范围差不多。客观的讲,荀子堪称历史上“枣庄市长”第一人。
荀子任兰陵令,前后执政十八年,为这一方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爱民如子,清正亷明,创建学堂、书院、黉学一系列文教事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兴修水利,建桥筑路;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兰陵大治的文明景象。
公元前236年,楚国发生内乱,春申君遇害,荀子解职。荀子去官后,在兰陵办学,教书育人,有门徒近两千人,先秦时期的风云人物李斯、韩非及贾谊等皆出其门下。
荀子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经典名著32篇: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强国、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成相、赋、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
荀子终老于兰陵,葬于兰陵。两千年来,荀子文脉在这一方传承下来。史学家刘向评论:“兰陵多学”,如萧望之、疏广、疏受、匡衡、王良等贤才辈出,其影响“盖因荀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