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张仲景的简介

张仲景的简介

2023-12-09 14:35 476浏览

众所周知,有着悠久历史的南阳有“四圣”,分别是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科圣张衡,商圣范蠡。其中医圣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其著作的《伤寒杂病论》,对当代中医依然有很大的贡献。

张仲景的简介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张仲景为什么被称为“医圣”

张仲景青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阳地方疫病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  

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细心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唐宋以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著作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从晋朝至今,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这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依然是“道经千载更光辉”。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对后世有什么贡献

张仲景出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家乡是东汉的南阳郡。

张仲景在医学方面的主要贡献,不仅在其《伤寒杂病论》这一部不朽的中医学著作传世,更在于他对中医学的发展。如果说《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那么《伤寒杂病论》就是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医学经世致用的一个重大发展。

六味地黄丸是我们经常听说的一味滋阴补肾的中成药,由六种中药制成,这六种药组成我们常说的一剂。这就是中药的方剂,两千年来中医的传承发展,方剂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收入方剂达二百六十余个。我们经常用到的小柴胡冲剂、麻杏石甘汤等,都能在张仲景的著作中找到其最原始的古方。

张仲景不仅记载秦汉常用之方剂,还不断传承创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留下汤剂、膏剂、散剂、丸剂、洗剂、酒剂、熏剂、浴剂、灌鼻剂、滴耳剂、灌肠剂等中药配方,对各方之制作方法也记载颇详。正如魏晋时名医皇甫谧称:“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这些药方,在传承流变中,中医之经世济用、救死扶伤之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可以说,方剂的成形与流传,对古代中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言:“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除了医术高超之外,张仲景也是医德的典范。

东汉末年,中原战火频仍,张仲景见南阳地区很多穷人,因饥寒冻馁而冻坏耳朵的,他就发明了一个可以食疗的药方,在路边支起大锅,将羊肉和一些祛寒之药放锅里慢煮,煮好后捞出切碎,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状,再下锅煮熟。取名“祛寒娇耳汤”,让路人食用后体暖祛寒防止冻伤耳朵。“祛寒娇耳汤”就是饺子的原型,而北方地区至今仍有冬至吃饺子,不吃冻耳朵的说法。

这就是张仲景对中国中医学的巨大贡献。

正因如此,后人仰慕他的医德和医术,尊称他为“医圣”。

正因如此,在河南省南阳市,还专门修建了纪念张仲景的“医圣祠”。

上一篇:三岛由纪夫简介 下一篇:100以内勾股定理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