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的形象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引用了周瑜的典故,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诗中周瑜的形象和《三国演义》的周瑜有所不同,这里将进行详细讲述。
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的形象
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历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周瑜介绍: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公瑾破曹军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髙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彷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戴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苏轼贬谪在黄州。此赤壁应该并非当年三国时火烧赤壁的故址,但并不影响作者抒发真情实感,写周瑜的英雄业绩是为了说明雄姿英发的周瑜,也不过是过眼烟云,终被大浪淘尽,这就传达了自然永恒,功业易逝的历史意识。由于这首词气势宏大,视野开阔,意象雄浑,一向被视为豪放风格的典范之作。关于这首词的主旨,有人说“人间如梦”等言,显然表现了作者的消极人生观,有人说是对过去执着政治,追求名利的人生态度的否定,表现了可贵的自审心态,有人则说苏轼向往周瑜的功业,表达了一腔报国热忱,所以主旨是积极进取的。其实,这首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之后,他俯视江山胜景,缅怀古代英雄,是在反思人生,追求对现实处境的超越,其中有对残酷党争的鄙弃,有对宦游生涯的厌倦,有摆脱名缰利锁的强烈愿望,有对忧患心情的自我消解、对心灵创伤的抚慰、对精神解脱的向往,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