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故事梗概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
追风筝的人故事梗概:
小说的主人公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一同成长于阿富汗的喀布尔市,哈桑是阿米尔的仆人和好朋友,两个孩子形影不离,一起追逐风筝,玩耍。然而,在一次追风筝的比赛中,阿米尔因为自私和胆怯而背叛了哈桑,之后哈桑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件事成为了两个孩子之间永远的隔阂。
多年后,阿米尔生活在美国,却又因为某种原因被迫回到故乡,重新面对自己的过去和内心的痛苦。他希望通过一次回到阿富汗来补偿自己的罪过,并找到曾经的好友哈桑的儿子索拉卜。在阿富汗,阿米尔通过一系列的经历,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救赎,也重新找到了自己和哈桑之间的友情。
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
1、童年时期:风筝隐喻自由、自责、期盼父爱的生活状态。
风筝在天空中飞翔象征着哈桑和阿米尔一起度过的的如影随形、自由自在的生活。而阿米尔做为一名大户人家的少爷,由于自己的出生给母亲带来的灾难,造成阿米尔认为这是父亲恨他和不喜欢他的原因,内心总是充满罪恶感,长期无法摆脱自责的困扰。导致做事唯唯诺诺,跟父亲的性格迥然不同,无法满足骁勇善战的父亲对自己寄予的期望。
2、少年时期:风筝隐喻了自私、懦弱、背叛的人性特征。
风筝大赛中,哈桑牺牲个人的尊严为阿米尔取回了最后那只风筝。然而阿米尔的内心一直被羞愧和痛苦所折磨着,对自己的自私、懦弱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不能自拔。为了逃避这样的情绪,他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压在哈桑的身上,让父亲赶走他们。哈桑也毫无怨言地承认了不存在的偷窃行为,不顾阿米尔父亲的劝阻,执意离开。对哈桑的背叛使阿米尔付出了人生中最惨痛的代价,二十六年的沉重的罪恶感、悔恨与痛苦一直折磨着他。这也暴露了人性的虚伪和脆弱。风筝在作品中通过阿米尔的回忆反复出现,每次看到飞翔在高空的风筝,都会提醒他的友谊、成功、痛苦和失望以及他当初对哈桑的背叛。这些隐喻通过风筝这一象征体反复出现。
3、不惑之年:风筝象征着心灵上的救赎。
一个夏天的午后,父亲生前的好友拉辛汗打电话给阿米尔,告诉了他,哈桑和阿米尔竟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并给他指明了方向:“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最终战胜懦弱,冒着生命危险回到被塔利班占领的喀布尔去解救哈桑的儿子,将他带回美国,收为养子。这是他在成长的生命历程中,第一次主动采取行动来挽救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并非逃避。
在异国他乡和哈桑的儿子放风筝,风筝也同样带给索拉博微笑,并赞扬自己曾一直不愿承认的事实,即哈桑的勇敢,累积多年的忧郁和自责在那风筝翱翔在空中的那一刻释放,阿米尔终于驱散了第一次追风筝时笼罩在心灵的阴霾,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拯救了自闭的索拉博。他表明决定要向哈桑当年忠于自己一样,永远关爱索拉博,逐步实现个人美好人性的回归。追风筝成为阿米尔成长史中的仪式,也是对一种希望的寄予。风筝,成了救赎灵魂的上帝。
《追风筝的人》通过对风筝的表述,隐喻了主人公在历经各种挫折、磨难后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内心的坦诚,抚平了心灵的创伤,最终得以顿悟,人性得以成熟的过程。风筝这一象征体在促成结构完整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创造出内容上的艺术美感。
追风筝的人作者简介:
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医生,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1980年,卡勒德·胡赛尼随父亲迁往美国。1993年取得行医执照,1999年开始创作,2003年出版第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曾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约翰·斯坦贝克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追风筝的人经典语录:
1、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2、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
3、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4、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之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
5、爸爸和我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之下,但我们生活在各自的区域,风筝是我们之间薄如纸的交集。
6、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安慰好。
7、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
8、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和平时期更需要它。
9、对我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对爸爸来说,这是个哀悼过去的地方。
10、受伤了会痊愈,可是名誉毁了不再有清白。
11、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没有得到更伤人。
12、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
13、一个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长大之后只能是个懦夫。
14、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
15、是否宽恕就这样萌生?它并非随着神灵显身的玄妙而来,而是痛苦在经过一番收拾之后,终于打点完毕,在深夜悄然褪去,催生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