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文范文

 > 

王羲之的传说故事

王羲之的传说故事

2023-12-13 17:20 366浏览

王羲之的书法应该几乎每位小朋友都学习过,并临摹过他的字帖吧。这就是他的成就。那么,除了对这些成就结果的认知,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王羲之的故事吗?接下来就为大家分享一些他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王羲之的传说故事

1、入木三分

王羲之自小就很有书法天赋,七岁时就已崭露头角,写得一手好字。十二岁那年,王羲之偶然在父亲的书房里发现了一本讲解书法的好书,就偷偷地拿出来阅读。从此他手不释卷地日夜攻读,一丝不苟地按书中讲的方法运笔练字,书法水平不断提高。晋成帝即位后,就命祝版工人更换祝版上的题词。谁知工人们在那块木板上削了好半天,也没能把王羲之原来的字迹刮掉。工人们拿起祝版仔细一看,都大吃一惊,连声赞叹。

2、竹扇题字

有一次,王羲之在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边看到一个老妇在卖六角扇,由于当地百姓十分贫穷,即使便宜也无人问津。王羲之见老妇人忧心忡忡的模样,便拿来笔墨在老妇人的所有的六角扇上写上五个字,还向她解释道:“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老夫人半信半疑地照办,结果人们争相购买,马上销售一空。

3、写书换鹅

相传王羲之天性爱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据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许多白鹅,王羲之见了十分喜爱。道士表示,只要王右军能为他抄写一部《道德经》(黄庭经),便将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应允,工整地抄完了经文,得鹅而归。

4、兰亭真迹入昭陵

唐太宗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听说《兰亭序》流传到一位叫辩才和尚的手中,便三次召请他入宫,询问《兰亭序》的下落,想要得到它。但辩才无论怎样都不肯承认,宰相房玄龄便出了一个主意。他让梁元帝后代萧翼假扮书生,前去与辩才品茶论道,在交谈中故意表示辩才手中的《兰亭序》不是真迹,只是复制品,二人因此争论不休。但辩才也不再将《兰亭序》奉若珍宝,而是随意丢在案头。萧翼后来趁其不在,从案头直接取走了《兰亭序》,再奉给唐太宗。唐太宗得到后,命人描摹数本,分赐给皇室诸人。临死前,命人将真迹放入其下葬的昭陵。

王羲之人物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书圣”之誉名副其实。

代表作品:

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

王羲之书法的创新与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将汉魏拙朴书风转为自然流美书风,与东晋文人雅士风流倜傥的人生姿态相合拍。

2、将魏晋崇尚的“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中和”之人格美书法美,发挥到尽善尽美之境,形成传承古代精髓,独标新意的雅致飘逸、刚柔相济的书法美学理念,与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多样统一的“中和之美”相合拍。

3、“尚韵书风”的完成:作为美学意义上的“韵”,最早用来品藻人物形态风度,其后才逐渐扩大到书画诗文中,并成为写意艺术流派的风神卓然的理想美。韵在书法中,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态。

上一篇:庄子蝴蝶梦的故事 下一篇:海明威一生经历的简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