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定风波写作背景

定风波写作背景

2023-12-16 16:26 731浏览

《定风波》是著名诗人苏轼的一首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一些自己的生活小事,从中让读者有着深深的体会。让我们一起在这首诗里遇见苏轼,读懂苏轼。

定风波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按照当时的惯例要向皇帝上表谢恩,因此苏轼写了一篇谢恩表,就是当时的《湖州谢上表》,然而,正是因为这篇谢恩表,使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影响了他的一生。

上表之后,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称他在表中用语言暗藏讥讽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要求将苏轼严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也因此被监禁了起来,在大理寺,御史台,审判院长达一百多天的审判中,最终苏轼被赦免,但被贬到黄州担任一个有名无实的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到达黄州后生活贫困,依靠微薄的俸禄无法养活家人,于是他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自此大家便称他苏东坡。

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也就是元丰五年,某天苏轼和几位好友一起出游,不想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他们一行人都没有带雨具,好友们被雨水淋的颇为狼狈,看着这样的场面,苏轼却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因此作出了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的千古佳作《定风波》。

原文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文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徐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定风波表现的人生哲理

全文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这体现了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读到这首词的人深深感受到东坡的昂扬向上,滑敬察超然物外。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上一篇:老人与海创作背景 下一篇: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