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管夷吾举于士的典故

管夷吾举于士的典故

2023-12-19 17:16 1353浏览

孟子曾说“ 管夷吾举于士” ,意思是说他被人从牢狱中搭救出来后而受到重用。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

管夷吾举于士的典故

“管夷吾举于市”这句话出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管夷吾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重用。孟子在这篇文章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等历史上名人历经忧患而成才的例子来说明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经受各种各样的磨难,方能成大器。

典故: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汉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东周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

管仲辅助齐桓公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清楚,然而刚开始管仲还是齐桓公的仇人。在齐桓公即位之前,管仲辅助的是公子纠,他的好朋友鲍叔牙辅助的是公子白,即后来的齐桓公。

齐襄公死后,两个公子分别从他国赶回去继位,管仲为了阻止公子白先继位,就在半路上射了公子白一箭,公子白靠装死骗过管仲,偷偷回国即了位,是为齐桓公。

就在齐桓公想要处决管仲时,鲍叔牙以国家利益为重劝说齐桓公,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治理国家,齐国很快称霸诸侯,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典故出处: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管仲介绍

管仲,汉族,姬姓,管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他少年丧父,和老母亲生活,生活贫苦,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

管仲是“士”。在级别上,他低于大夫阶层,高于庶民阶层,但他们见多识广,博闻强识。作为士,管仲拼出身不一定不好使,开始拼本事了。为图强争霸者筹划治世之策,希望通过诸侯国君的赏识,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管仲有一位知己,那就是鲍叔牙。他也是士人出身,他性格刚硬正直,非常欣赏管仲的博学多才,于是俩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一开始管仲为了生计,与鲍叔牙做生意失败。后来,两个人都去服兵役了,管仲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觉得全天下就鲍叔牙一个人理解他,只要和鲍叔牙在一起,干什么心里都有底。

齐桓年,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来担任齐国宰相。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管仲做了齐国的宰相。

管仲来源于生活底层,对历史和现实都有深刻的观察,这对他辅佐霸业,遇事全盘考虑极其有利。管仲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其中最核心的是他打造齐国万众一心的精神,推行适合战争的国家体制。在改革内政的同时,管仲还协助齐桓公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

在葵丘会盟中,周王室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管仲因辅佐齐桓公有功被称为“华夏第一相”。

拓展: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上一篇:fish在什么情况下要加s 下一篇:三省吾身的出处和典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