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人生四境界
说起冯友兰这个人,很多人估计不太熟悉,但说起他的名句科学可以增加人的积极知识,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以及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够归于潜默,相信很多人就印象深刻了。关于人生境界方面冯友兰也有自己的看法。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传世的著作中,提出了人生从低到高一共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第一等境界被称为“自然境界”。
这种人生是按照人的本能和社会习俗生活,做各种事情缺乏自觉,没有体会到它的意义。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被礼俗和功利驱赶。
第二等境界被称为“功利境界”。
这种人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自己,当然他也有可能做一些对他人有益的事情,但动机也是为了自己的好处。比如有钱人做慈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规避“为富不仁”的名声。所有他做的事情,对他而言这是“有用”的。
第三等境界被称为“道德境界”。
这类人晓得,世界上并不是只有自己,还有社会的存在。他们做事情,不光想着自己,还晓得为社会做贡献,即“义以为上”,他们“所做的都合乎道德,都具有道德的意义”。这类人在社会上也有很多,抗疫的医生、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和基层干部,我们都可以将他们大都归于这类人,先哲们往往会将其称为“贤”。
第四等境界被称为“天地境界”。
人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成员、一个国家的公民或者一个世界的公民。同时他还是“宇宙公民”,他懂得每一件事情的意义,并且自觉的这样做,认为这是对宇宙的好处,精神上已经超越人间了,人就“成圣”了。
冯友兰简介: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冯友兰病逝,享年95岁。
冯友兰的名言有哪些?
1、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
2、哲学与科学之区别,即在科学之目的在求真,而哲学之目的在求好。
3、大凡于生活无阻碍的人,都不问为什么生活,有些人对于生活发生了问题,发生了悲观,他的生活达不到目的,他才要问;人为什么生活?这就可以证明“人就是为生活而生活”的了。
4、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了解。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义;倘使我们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无意义。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
5、哲学之目的,既在确定一理想人生,以为吾人在宇宙间应取之模型及标准,则其对于宇宙间一切事物,以及人生一切问题,当然皆须有甚深研究。
6、一个完全的人生观,必须有一个完全的宇宙观以为根据。
7、什么是活哲学呢?能成为一种力量,领导人的行动的即是;反此,就是死哲学。
8、中国的儒家,并不注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在求理想的生活。求理想生活,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也是儒家哲学精神所在。
9、儒家所讲的命,乃指人在一生之中所遭遇到的宇宙之事变,而且又非一人之力所可奈何的。
10、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